正文 第5章 培養意誌力,掌控生活(3)(1 / 2)

吃苦是成功之基、立業之本。做事先做人,做人先修身,而吃苦正是修身立業的過程。一個人想要做好一件事情,想要在某方麵達到高超的造詣,不經過艱苦的奮鬥和磨練是不可能達到的。屈原小時候為了專心讀書,磨練自己的意誌,不顧家人的反對,躲到山洞裏研讀《詩經》。不論刮風下雨還是天寒地凍,三年如一日,從《詩經》305篇民歌民謠中汲取了豐富的營養,終於成為一位偉大詩人。司馬光小時候也是個貪玩貪睡的孩子,為此沒少受先生的責罰和同伴的嘲笑。他下定決心改掉貪睡的壞毛病,於是他在晚上睡覺前喝滿滿一肚子水,想第二天被尿憋醒。沒想到第二天早上沒有被憋醒,卻尿了床。一計未成,一計又起。司馬光用木頭做了一個光滑的圓枕,早上隻要一翻身,頭就滑落在床板上,自然驚醒,這樣他便可以每天早早地起床讀書。日複一日,堅持不懈,終於成為了一個學識淵博的史學家,曆時19年時間,寫出了中國第一部官修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先立身後立業,不吃苦中苦,哪有人上人,自古至今莫不如此。

我們現在之所以吃苦,是因為我們在厚積,它增加我們的能力,鍛煉我們的意誌;我們現在之所以吃苦,是為了以後少吃苦,甚至不吃苦;我們現在之所以吃苦,是在為我們的人生目標而努力,為了讓自己和家人過上好日子而奮鬥。

用吃苦鍛煉我們的意誌

吃苦,不是多項取舍,是注定的,是唯一的,先要吃苦,而後才可以言甜。在今天,在我們周圍,怕吃苦、不願吃苦的人數不勝數。他們從小被大人嬌生慣養,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碰到一點困難要麼依賴父母,要麼逃避現實;讀書的時候怕學習、怕勞累、怕努力;工作的時候怕困難、怕麻煩、怕吃苦。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習慣,這樣的人很難有所成就。

我們要明白這樣一個道理:吃苦,是一種自強不息、勇往直前的進取精神;一種不怕犧牲、忘我奉獻、不懈追求的堅強毅力;一種埋頭苦幹、勤勤懇懇的務實作風;一種常懷憂患、居安思危的清醒態度;一種富貴不淫、貧賤不移的高尚情操。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該累的時候不累,以後就會更累;該苦的時候不苦,以後就會更苦。唯累過,方得閑;唯苦過,方知甜。

隻有吃過苦,才會懂得珍惜,才會懂得知足。在平凡中吃苦是一種快樂,在不凡中吃苦,是一種自在。

吃苦是一種資本,擁有這種資本,我們的人生將會受益無窮。王永慶曾經說過:“由於生活中受過的煎熬,才產生了我克服困難的精神和勇氣。幼年生活的困苦,也許是上帝對我的恩賜。”

找過工作或者做過人力資源工作的人都知道,現在不管哪個公司招聘什麼職位,幾乎都會有這麼一條:能吃苦。這似乎成了一個人能否做好工作的標準。一位公司主管說:上過大學並不能代表什麼,很多工作都要走上工作崗位後從頭學起。所以學校和專業越來越不受重視,而人們更關注的是工作態度和有沒有吃苦精神。

網上看到這樣一個故事:一個普通大學畢業的學生,去一家世界500強公司應聘,由於讀的大學並不出名,專業也不熱門,考官打算不錄用他。但是在麵試結束時,他向考官真誠地說了一句:“我能吃苦!”這句話改變了考官的主意,讓大學生回去等消息。第二天,考官專門去那名學生所在的學校調查了該學生,得知他的家境很貧寒,在學校期間一直都很艱苦樸素,靠課餘時間做兼職度過了大學四年,學習成績卻很優秀。於是這位考官決定錄用他,因為專業上的東西可以慢慢學,而這種能吃苦的精神是別人替代不了的。

與中國相比,日本的經濟狀況要比我們好很多,但是他們卻人為地創造環境讓孩子們從小吃苦。為了能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中走在前麵,為了讓大和民族的後代依然保存父輩艱苦創業的秉性,不少學校特地設立勞動場所,讓孩子們從小就開始使用銼刀、鏟子等簡易的工具,做一些艱苦的勞動,他們的目的就是讓孩子習慣吃苦,學會吃苦。

相比之下,如今的中國孩子則過多地躲在父母的保護傘下,未免過於嬌嫩了。我們怕風怕雨,怕冷怕熱,怕打怕罵,怕苦怕累,怕挫折、怕失敗、怕摔跤、怕受刺激……

前段時間有一篇報道稱,廣州有一個年僅19歲的姑娘,因高考分數與自己所報考的學校分數線相差6分而落榜,她經受不住打擊,在成績單下發的第二天就懸梁自盡了。這個女孩子家庭環境非常好,從小就是父母的心肝寶貝,一直生活在蜜罐當中。父母都是小有成就的商人,她平時的學習成績也不錯,深受老師和同學們的誇獎和喜愛。太順了,就會經不住一點點挫折和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