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的幾句話,給我們每個人都上了重要的一課——那就是做事說話不要帶情緒。
研究表明:當一個人生氣時,他的智商和思考能力都會大大地退化,就像一個隻有幾歲的小孩子一樣衝動、不成熟。誠如那位退休的企業家所說,他之所以能夠一路平穩、順利,不在於他有什麼樣的特殊手腕,乃是他懂得在憤怒時少說話、少做決定,所以他不容易出錯。我們在大喜大悲或者盛怒之時,最好少說話,少做決定,以免壞了全局而後悔莫及。
在越南,有一個得道高僧,叫一行禪師。他1926年出生,16歲時即成為佛教徒,1961年進入普林斯頓大學學習宗教哲學,在20世紀60年代享有廣泛聲譽,馬丁·路德·金曾提名他為諾貝爾和平獎候選人。
每天,一行禪師都會讓他的弟子們花些時間冥想各種各樣的問題。有一天,他們冥想的話題是“憤怒”。他讓弟子們想一想自己在發火時的情形,然後仔細分析一下真正的罪魁禍首是誰。
接著,一行禪師講了一件他曾經遇到過的事。一位年輕人,劃著船想把自己的貨物運到河流上遊的一個村子裏。由於天氣很熱,而且又是逆流劃船,所以這個年輕人滿頭大汗。他隻想盡快把貨物運到,好早點回家。
劃著劃著,他抬頭望去,發現前麵有一艘船正在快速向自己衝來,像是一定要把他撞沉一樣。年輕人趕緊拚命劃船,想給對麵的船讓路,可是根本沒用。
情急之下,他隻好扯開嗓子大喊:“趕快掉頭,你這個笨蛋!你要撞到我了。這河這麼寬,為什麼偏要衝著我這邊來!”可是,對麵的船根本沒有任何轉彎的跡象,徑直衝了過來。隻聽“砰”的一聲巨響,那船狠狠地撞上了年輕人的小船,船雖然沒有翻,但貨物撒出去一些。年輕人勃然大怒,站起身來,衝著駁船大罵:“你這個白癡!這麼寬的河,你非要衝我這裏來!你腦子有毛病吧?”
可當他仔細一看,才發現那條船上根本就沒有人。原來隻是一條從上遊碼頭漂過來的空船,而這個年輕人卻一直在衝著一艘空船大吼。
在日常生活中,總會有一些人讓我們對他恨之入骨,有些事讓我們發狂。我們可能會花上很多時間來對這些事情生氣,來記恨這些人。想著他們是多麼不體貼、不尊重我們,對我們是多麼不公平。仔細想想,絕大多數時候,我們生氣的、記恨的隻是“一艘空船”,它不是有意識的,更不是故意的。我們生氣記恨、大吼大叫又有什麼意義呢?
最後,禪師又問了弟子們一個問題:“為什麼人生氣時說話用喊的?”
所有的弟子都想了很久,其中有一個弟子說:因為我們失去了冷靜,所以我們會喊。
“那為什麼失去了冷靜就會喊呢?別人就在你旁邊,你還是用喊的,難道不能小聲地說嗎?”
所有的弟子都七嘴八舌地說了一堆,但是沒有一個答案是讓禪師滿意的。最後禪師解釋說:“當兩個人在生氣的時候,心的距離是很遠的,而為了越過心與心之間的距離,使對方能夠聽見,於是必須用喊的,但是在喊的同時人又會更生氣,更生氣距離就更遠,距離更遠就要喊得更大聲……”禪師繼續說,“而當兩個人在相戀時會怎麼樣呢?情況剛好相反,不但不會用喊,說話都是輕聲細語,為什麼?因為他們的心很近,幾乎沒有距離,所以相戀中的兩個人通常是耳語式的說話,心中的愛因而更深,到後來根本不需要言語,隻用眼神就可以傳情,那時心與心之間早已經沒有所謂的距離了……”
最後禪師做了一個結論:“當我們生氣發怒時,盡量不要說話,不要讓心的距離越來越遠,冷靜一會兒,等心的距離沒有那麼遠時,再好好地說吧!”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在遇到不可避免的矛盾和糾紛時,要克製自己,有話好好說。態度平和、用語得當、不急不躁、不卑不亢,再大的矛盾和糾紛都有平息的可能。在對待我們周圍的人和事的時候,要心懷真誠和感恩,多一點寬容,少一點指責;多一點平和,少一點浮躁;多一點謙讓,少一點紛爭。
發脾氣前數30個數
人不可能沒有脾氣,但是人可以選擇不發脾氣。就算你實在想發,也要考慮清楚是否該發,因為很多時候,發脾氣不僅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帶來新的問題。因為發脾氣時人是很衝動的,衝動之下容易失去理智,說話變得刻薄,不顧慮別人的感受,刺傷別人的內心,把人際關係弄僵。
被譽為“經營之神”的日本著名企業“鬆下電器”的創始人鬆下幸之助,為人十分謙和,他曾用一句話概括自己的經營哲學——生氣會影響你的判斷,要謙和大度,要虛心傾聽他人的意見。
有一次,由於一位下屬辦事缺乏經驗,弄得公司的一筆貨款很難收回來。鬆下幸之助非常生氣,在大會上毫不留情地批評了那個人。
事後不久,鬆下幸之助的情緒恢複了平靜,回想起這件事,他萬分後悔。因為這筆貨款自己是知道的,當時也在貨款發放單上簽了字,自己本應承擔大部分責任,而自己卻沒有主動承認錯誤,全部推給了下屬,實在不應該。而且,因為自己一時激動,言辭不當,批評下屬的話也很是過分,嚴重地損害了下屬的自尊心,也會讓其感覺委屈和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