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我的情緒我說了算(1)(3 / 3)

想通之後,鬆下幸之助沒有過多顧及自己老板的麵子,立刻打電話給那位下屬,誠懇地道歉。恰好那天下屬喬遷新居,鬆下幸之助便登門祝賀,還親自動手幫下屬搬家具,忙得一臉汗也顧不上擦。下屬看了很受感動。

然而,鬆下的“悔過”並沒有結束。一年後的同一天,他又給那位下屬寄去了一張明信片,並在上麵留下了一行親筆字:讓我們忘掉這可惡的一天吧,重新迎接新一年的到來。

看了鬆下幸之助的親筆信,這一位下屬非常感動。從此以後,他加倍努力,再也沒有犯過任何錯誤,對公司鞠躬盡瘁。

還有一次,鬆下幸之助聘請了一位主管安全生產的部門經理後騰清一,此君十分勤奮敬業,很快就製定出一套新的安全管理辦法投入運用。但不久公司下屬的一個工廠發生了火災,財產蒙受不少損失,許多職員都認為是後騰清一的這套安全管理辦法很失敗,並要求對後騰進行嚴肅處理。

鬆下知道這件事以後,也是非常生氣,但是很快他就冷靜了下來。經過認真分析,鬆下幸之助發現這套新的管理辦法雖然還存在缺陷,但總體思路、管理手段是非常先進的,隻要加以完善,定會確保安全生產,為企業帶來巨大效益。因此,他非但沒有批評處罰後騰,反而還表揚了他敬業刻苦的精神,並對其進行了獎勵,隨後又撥出一筆專款供後騰繼續研究這套安全管理辦法。

果然不出鬆下所料,得到老板獎勵後的後騰很快走出失敗陰影,更加發奮工作,不久便研製出一套科學完備的安全管理辦法,投入生產運營後產生良好效益,為鬆下公司的發展壯大做出了巨大貢獻。

鬆下幸之助不愧為“經營之神”,關鍵在於他善於經營人:經營自己,心平氣和;經營他人,耐心包容。

我們仔細想想,其實,很多時候我們發脾氣,根本就沒有必要。

有時候,我們還會莫名其妙地對周圍的物體發脾氣,這就更可笑了。電腦總是死機、好好的門就是打不開、不小心撞到了桌子角……你會打電腦、踢門、拍桌子嗎?看到有些爺爺奶奶總是對摔倒在地的孩子說,都怪這地,怎麼把我們寶寶摔倒了?我就在想,這些孩子長大了,恐怕就會習慣性地把所有挫折和困難的責任全都推給別人、推給環境,而不是心平氣和地自己承擔。

學會換位思考,以一顆包容之心理解他人,也是自我操練的重要內容。沒有人是完美的,即使別人真的做錯了,也要懂得尊重他人,不能將自己的不滿憤怒地發泄在別人身上。在他看來,他那麼做是最好的。每個人出身背景不同,受的教育不同,周圍的環境不同,遺傳基因也不同,即使是做同一件事,他們的做法和價值觀也會不同。瘦子永遠體會不了胖子站在秤上的憂傷,胖子永遠理解不了瘦子輕易被推倒時的淒涼。體諒他人,其實就是體諒自己。

很多人都知道發脾氣解決不了問題,但就是控製不住自己,總想發脾氣。對於愛發脾氣的人,我可以教你一個簡單的辦法幫助你改掉這個毛病:每次想發脾氣前先數30個數,讓自己冷靜下來,然後默念“生氣是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

(第二節)快快地聽,慢慢地說

在法國巴黎一座教堂外的廣場上有個石雕:一個向側麵微微傾斜的頭像,麵部表情平和專注,一隻大手作掩耳狀,仿佛在傾聽著整個巴黎的聲音。

有人說:人之所以有一張嘴,兩隻耳朵,是叫我們聽的要比說的多一倍。所以我們在交談中,要多聽少說。聽還要有聽的技巧,其中最重要的是要耐心地聽別人把話說完,並加以分析,聽明白對方的意思,包括弦外之音。

耐心地聽,讓人把話說完

聽別人把話說完,這是一種耐心;聽別人把話說完,這是一種修養;聽別人把話說完,這是對別人的尊重;聽別人把話說完,更是一種交際的藝術。

在開口之前,能讓別人把話說完(哪怕你不讚同他的意見),體現的是風度,表現的是你對別人和這個世界的理解和寬容。更為重要的是,隻有讓別人把話說完,我們才能真正弄清楚別人要表達的意思和想法。假如不明白別人的意思,就隨便接話,隻會給人留下輕率、缺乏修養的印象。

作為聽者,最忌諱妄加揣測和評判,特別是在你對某一件事情自以為清楚其實並不清楚的時候,你的頭腦要格外冷靜,即使講話的人不打算將後麵的話講完,你也要循循善誘,弄清事情的原委再說話。

中國有一句古話叫“耳聽為虛,眼見為實”。而實際上,眼見都不一定是“實”的,更不要說耳聽了。很多時候我們都會在傾聽上犯錯誤,甚至隻聽一半就下結論,多少誤解甚至悲劇就是因為這個而產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