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有怕失去機會的心理,所謂“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在銷售方麵也是如此,如果能讓消費者從內心感到這種購買機會轉瞬即逝,這次不買以後永遠都沒機會了,就會刺激一些人趨之若鶩。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店鋪打出“促銷最後三天”、“店麵到期”等類似的標語後,往往能吸引大量的人過來搶購。
消費者常有一種緊張心理,害怕失去機會。“饑餓營銷”正是針對這種心理的營銷策略。打破常規,刺激客戶的好奇心,也是一種有效的激將法。
世界知名手表品牌宇舶就曾經這樣做過,他們將手表的展櫃玻璃全部去掉。要知道這些腕表動輒價值幾十萬美元,以往在展出時都是被放在厚厚的玻璃罩裏麵,甚至還有什麼高壓報警裝置保護著。而這次,宇舶表卻完全暴露在眾目睽睽之下,立刻引來眾多人的圍觀。當然你想拿走它卻門也沒有,你的手隻要快觸到腕表,它馬上就會自己縮回到展櫃裏麵去;等你的手收回來,它又會自己跑出來,真是敵進我退,敵退我進。
(第三節)應對逆反,反其道而行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其實逆反心理是一種因情緒對抗而產生的在行為上與指令、要求、規則相左的傾向。這並不意味著當事人反對要求者的觀點,並不意味著在認識層麵他有意和你較勁,而是一種情緒上的不自控。充分認識逆反心理,是我們擁有自控力的必修課。
不同人眼中的世界也不同
18世紀法國農學家安瑞·帕爾曼切在美洲發現了土豆,覺得這個食物容易栽種,而且吃了有飽腹感,所以想把它引進到法國大麵積種植。但是,他完全沒有想到,當時的國民竟然一致反對種植土豆,他的提議無人響應。後來,他幹脆向國王申請了一塊土地,自己在那片土地種了很多土豆,白天還安排士兵在土地旁邊駐守站崗,不許人接近,到了晚上,他又悄悄地把衛兵給撤了。這一係列的舉動,引起周圍農民的好奇心,一到夜深人靜時,就有人成群結隊地來偷土豆,拿回家後種在自家的地裏。沒過多久,大部分農民都開始種植土豆了。安瑞·帕爾曼切利用了人們的逆反心理,讓居民接受了土豆這個新鮮事物。
馬克·吐溫的小說《湯姆·索亞曆險記》中有一段很經典的故事:
湯姆因為闖禍,被波莉姨媽罰去粉刷臨街的木板圍牆,在大太陽下粉刷一麵九英尺高、三十碼長的圍牆,可不是一個能讓人高興得起來的事情。本來就夠鬱悶了,在工作時還要遭受夥伴貝恩的嘲笑奚落。
小湯姆靈機一動,眯著眼,像個藝術家一樣,打量著自己剛塗完的牆麵,像欣賞一幅名畫一樣,偶爾還用刷子修補一下。
貝恩看他這樣,問道:“你還挺喜歡做這件事情的嘛。”
湯姆驕傲地說:“我有什麼理由不喜歡做呢?難道你以為這種機會是每個孩子都能得到的嗎?”
貝恩看他像個畫家一樣在刷著牆,心裏也開始癢癢,他請求貝恩讓他也來刷刷。
湯姆心裏樂開了花,但是臉上盡力不動聲色,用很為難的神色和貝恩說:“不行不行,這道圍牆對著街,所以姨媽很重視,席德和吉姆都爭著要來幹,姨媽都拒絕了,要是你沒有刷好,我可就麻煩了……”
貝恩用哀求的語氣說:“你就讓我刷一下吧,我答應你肯定會很仔細小心地刷,我用手中的蘋果和你換好不好?”
湯姆假裝很無奈,不情不願地把刷子給了貝恩。然後他躲到樹蔭底下,邊看著貝恩在烈日炎炎下汗流浹背地刷著牆,邊悠閑地吃著蘋果。
貝恩珍惜著這“來之不易”的機會,很努力地刷著牆。湯姆因此得出一個結論:“如果想要一個人極其熱烈地去幹某一件事,那你就要設法把這件事弄得很困難,不易得手。”
同樣一件事,有的人會認為是享受,而有的人則會認為是吃苦,不同人眼中的世界是不一樣的,就看你怎麼去引導他。
減少逆反,從預防開始
我們要了解一點,逆反並不是簡單的反對,而是想表現自我的一種欲望。所以我們不要把逆反當成反對來處理。
減少逆反作用的發生得從預防開始。我們不僅要應對別人的逆反,更要了解和處理好自己的逆反。
1換位思考
公司員工常常抱怨上司:“我們部門經理就是個傻蛋”、“我們那個副總是個馬屁精”……人們在逆反心理的狀態下,往往是片麵地在看問題,無法了解上司做一個決定需要考量多方麵的因素。有的人會說:“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如果要我領著小員工的錢,卻要去想他需要思考的東西,那是不是他的工資也給我啊?”如果你不會去換位思考,可能一輩子都是一個在底層打工的小員工。像你的上級那樣去思考,不管你能否走到你的上級那個位置,這對於你而言,都是能夠幫助你成長和進步的學習與鍛煉的機會。換位思考,才能讓你的眼界更開闊,心胸更寬廣,避免固執和偏激,克服逆反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