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別讓嫉妒毀了你(1)(1 / 3)

13世紀道明會神父聖多瑪斯·阿奎納列舉出七種人類的惡行,即七宗罪:傲慢、妒忌、暴怒、懶惰、貪婪、暴食及色欲。羅素在《幸福之路》一書中說:在七宗罪中,嫉妒可以說是人最普遍的、最根深蒂固的一種情感。在人性所有的特點中,嫉妒也是最不幸的一種。因為其他六宗罪,盡管結果都不怎麼好受,但當事人在過程中還是可以體會到一定的愉悅的,而嫉妒隻會給人帶來內心的煎熬與痛苦。如果說人們會因誘惑而把持不住自己,那隻會帶來痛感的嫉妒,為什麼能夠如此強烈地占據人心呢?

這是因為嫉妒通常是與幸災樂禍緊密相關的——看到自己嫉妒的人遭遇痛苦和不幸給嫉妒者帶來的快樂是非比尋常的。這種快樂如此美妙,以至於大家甚至忘記了麵前的危險。一位心理學家在經濟危機爆發之後,對紐約時報記者說:這場經濟危機的發生,很大程度上來自於金融家之間的相互攀比和嫉妒,誰都不願隻做“區區”一個百萬富翁。

嫉妒是人們為競爭一定的權益,對相應的幸運者或潛在的幸運者所懷有的一種冷漠、貶低、排斥、甚至是敵視的心理狀態。嫉妒就內心感受來講前期依次表現為由攀比到失望的壓力感;中期則表現為由羞愧到屈辱的心理挫折感;後期則表現由不服不滿到怨恨憎恨的發泄行為。

不管是窈窕身材、聰明才智,還是別人所擁有的社會威望、財產、地位、成就、榮譽等,凡是比較之後顯現出的別人的優勢,都會成為讓人產生嫉妒的因素。

(第一節)每個人都會嫉妒

其實,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嫉妒別人。嫉妒心我們俗稱為“紅眼病”,它和自卑、逆反、虛榮心一樣,都是普遍存在的負麵感情。我們已經知道,所有負麵情感的存在都是有其合理性甚至是必要的,隻要我們把握好一個度,並且善加利用,這些負麵感情反而會起到正麵作用。但是如果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則是很危險的,輕則扭曲性格心靈,重則可能導致過激行為,釀成大錯。

不是隻有人類才有嫉妒心。

樸茨茅斯大學主攻動物情感研究的心理學家保羅·莫裏斯曾做過一項實驗,他找到1000名養寵物狗的人,讓他們在生活中觀察並記錄自己寵物的行為,以便調查動物的多種情感,如嫉妒、驕傲、罪惡等。最後結果發現,這些人喂養的寵物狗都表現過嫉妒行為。例如,主人把新結識的男友或女友帶回家後,在最初的一段時間,狗總是想方設法的插足,希望主人能遠離對方,而多關注自己。

還有研究人員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們找來兩隻猴子,先遞一塊黃瓜給一隻猴子,它顯得很開心,這時遞一粒葡萄給第二隻猴子,第一隻猴子立馬變得不高興,而且很幽怨地看著研究人員,似乎它覺得第二個猴子得到的比它的更好。

據美國兒童心理學家斯坦貝格的研究,嫉妒這種“負麵情緒”,在我們還是嬰兒時,就已經有了。

研究者通過觀察發現,一個不足周歲的嬰兒,當看到母親在給其他嬰兒哺乳時,也會出現心率加快、麵色潮紅等不安反應,甚至哭鬧起來。上學之後,孩子相較於更小時,更容易產生嫉妒,因為周圍多了許多“比較”的機會。當孩子越來越大,才漸漸學會如何掩飾自己的嫉妒心。一般10歲以下的兒童,還是會表現出較明顯的嫉妒情緒的,你隻要細心觀察就會發現:看見平常一起玩的好夥伴穿了新衣服,會有點癟嘴;看見遊戲中勝利的夥伴,會感到生氣;看見別的夥伴贏得老師的表揚或者得了小紅花,而自己卻沒有,會表現得很失落,一個人待在角落裏悶悶不樂等等,這些都是嫉妒心理在作怪。

一般大家都會覺得男孩子的心胸比女生開闊一些,相比之下,沒那麼容易產生嫉妒。其實不然,在斯坦貝格的統計中顯示,嫉妒在男生和女生當中都很常見,而且比例相差不大。他們的嫉妒對象往往是年齡相仿的兄弟姐妹、好友或者同桌這些離自己生活比較近的人。比較容易產生嫉妒心的孩子,大多性格比較怪癖、沒什麼朋友,也比較容易消極,不思進取等。

競爭關係催生嫉妒

對於比自己更富有、或者更具影響力的人,有人會嫉妒,但有的人可能隻是單純的羨慕,這取決於兩人是否存在競爭關係。相同領域的競爭關係,最容易催生嫉妒。如果沒有競爭關係,就算對方再怎麼強勢,有多大優勢,人們一般也不會對他有嫉妒心理。周瑜不會嫉妒孫權、曹操、劉備,但他很嫉妒諸葛亮,因為他們同屬於謀士一行,而諸葛亮有時候表現得比他出色,周瑜一直視他為最大的競爭對手,才會說“既生瑜,何生亮”。

一群日本研究人員對這個問題作過研究。

研究人員找來了19名大學生,讓他們閱讀一些故事腳本,再用核磁共振成像測定這些人腦部的血液流動變化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