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這些故事時,研究人員要求這些學生們把自己設定為故事中的主人公。除了主人公外,故事裏麵還特意安排了A、B、C三個人物。A與主人公性別相同,人生道路和目標也幾乎相同,但成績更優秀,家境更富裕,很受異性歡迎;B與主人公性別不同,雖然也很優秀,但是人生道路和目標與自己沒有重疊;C也與主人公性別不同,且成績普通,人生道路和主人公也不相同。
當學生們讀完這個故事,研究人員讓他們回答對出場人物A、B、C的嫉妒程度。結果顯示,這些人對A、B、C的嫉妒程度依次遞減。
根據核磁共振成像的結果顯示,對出場人物A,接受測試者大腦前扣帶回皮層最活躍,而對B和C,測試者大腦的這一區域活躍程度依次遞減。前扣帶回皮層被認為是大腦處理身體疼痛的區域。核磁共振的結果與測試對象的感覺表述同步,而這種感覺體驗是在大腦前扣帶回皮層完成的這一事實則確切地表明——嫉妒其實是一種痛楚。
嫉妒是種痛楚,我們嫉妒那些跟我們相似的人——那些性別、年齡、目標、甚至家庭和教育背景等與我們相似的人,才會成為我們的嫉妒對象。亞裏士多德就觀察到:懶人嫉妒懶人,聰明人嫉妒聰明人。
接著,研究人員又讓這些學生閱讀這個故事的續集。續集中,出場人物A、B、C分別遭遇到了各種不幸事件。實驗結果顯示,學生們對A、B、C的不幸遭遇而產生的幸災樂禍情緒程度也依次遞減,與嫉妒程度的變化情況是一樣的。此時,學生們大腦的腹側紋狀體活躍程度也在遞減——那裏通常被認為是在獲得金錢回報或者社會認可時會活躍的大腦區域。也就是說,越嫉妒,從對方的痛苦和不幸中感到的快樂就會越強烈。
嫉妒源於某種優越感被打破
黑格爾曾說,嫉妒是“平庸的情調對於卓越才能的反感”。一個人的優越感,來自於他對自己某一方麵的優勢,但當它的優勢被他人超越時,就會產生嫉妒心理。
小孩看到夥伴被父母抱起來,他最多就是有羨慕的感覺,因為他也可以得到父母的擁抱。但是當自己的父母去抱別人的小孩時,他就會表現得很不高興。因為在他眼裏,父母的懷抱是屬於他一個人的,別人都享受不到,所以他有著很強的優越感。別的孩子充其量也隻是有他們父母的擁抱,而不會有自己的。但是當自己的父母去抱別的孩子,這種優越感就被破壞掉了,於是就會產生嫉妒心理。
在一個班級中,有一名學生才華橫溢或者學習成績總是排名第一,得到了老師和同學的很多稱讚和羨慕。但是如果突然有一天,新轉過來一名學生,他的才能明顯高過他,或者學習成績好過他,他就會很容易產生嫉妒心理。因為那些原本屬於他的優越感就這樣被這個新人打破了。
同樣的,會對皇上起嫉妒之心的一般都是皇帝的手足、寵臣或者是手握重權的官員,路邊的乞丐是不會嫉妒皇帝的權利和財富的。這是因為在皇帝麵前,他沒有什麼優越感可以被他破壞的。沒有可被破壞的優越感,就不容易產生嫉妒。
有些人除了要靠空氣、水、食物來存活,還有一樣也支撐著他們,那就是優越感。也就是說他想要活得比別人好,要活得揚眉吐氣。他們總是不停地暗示自己:“我是被人欣賞的,我是受人歡迎的,我是我們當中最重要的。”
無論他們做什麼,他們都希望自己是最優秀的,就算做不到最強,他們也喜歡拿那些不如自己的人來做比較,以此來凸顯自己的優勢,隻為獲得高人一等的優越感。通常我們把這種心理稱之為猴王心理,即每個人在心理層麵上,都渴望別人認可自己是最重要的、最有能力的最強者。
他們什麼都拿出來比,尤其是自己的長處。而且他們非常善於找到這些“長處”。例如:我學習比你好、我的工作薪水比你高、我的學曆比你高、我的女朋友比你的漂亮等。這種優越感是他們獲得自信和建立自身認同感的基礎。就因為有了他們的這種私欲,所以他們更喜歡專注在別人比自己弱勢的地方,卻很少看到自己不如別人的地方。
人天生就具有一種強烈的自我為尊的意識,所以幾乎每個人多少都會有些“猴王”心理,但是“猴王的寶座”卻隻有一個,所以在爭奪的過程當中,就會有人受到挫折,而挫折所產生的負麵影響就會被歸結於“猴王”,對“猴王”產生不滿,從而產生嫉妒之心。
當有人把自己當成是最重要的人或自己認可自己是最強者,或者得到身邊的人的肯定時,人會表現出很喜悅,很安慰,很高興,覺得自己是個很重要的人。而相反,當有人比自己強,或者當有人不把自己當成是最重要的人,自己也承認自己確實不如人時,人們通常也會表現出自卑、傷心、不安、焦慮、煩躁,以及恐懼等情緒,伴隨而來的也往往是痛苦。而在這種痛苦之下,人們會對比自己優秀的人進行人身攻擊或者進行破壞等,這就是人的報複心理開始啟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