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明日複明日,明日何其多:拒絕拖延(3)(1 / 3)

拖延症體現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立下目標無數,卻時常動力奇缺,遇到一點引誘就舉旗投降。

顯而易見,宏偉的雄心,周密的學習計劃,在拖延症麵前完全不堪一擊。這不是因為計劃不夠科學,工具不夠強大,而是你根本不知道用何種方式與自己大腦中被欲望控製的“拖延症細胞”做鬥爭。

科學研究證明,人們的選擇,是根據時間的變化而變化的。如果有人問你一周後想吃什麼,一個水果還是一塊蛋糕,你往往會選擇水果;但要問你現在想吃什麼,你就更有可能選擇蛋糕。選擇食物時,人們往往會選擇先吃垃圾食品麥當勞,而把健康的飲食計劃留給以後。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會在電腦上下載了一部又一部經典電影不看,卻把寶貴的時間拿去看八卦新聞。正如行為經濟學家凱瑟琳·米爾科曼指出,超市的收銀台旁的架子上會擺放一些糖果,正是利用人們喜歡及時行樂的天性——畢竟偶爾吃一塊糖爽一下也沒什麼嘛。

被欲望控製的拖延行為在人群中非常普遍,它有時甚至有些小可愛。不過,如果你想成為一個有自控力的人,從掌握自己的欲望入手,則是既有挑戰性又會很有成就感的一種方式。你有興趣想試試嗎?我們將在第7周陪你一起進行強化訓練。

缺乏自控力

拖延是因為缺乏對自我的控製,從情緒到時間。

外在的環境對我們有一個要求,而我們又會有自己的想法,這樣我們在做事時就會推遲。

有這樣一個小故事:一群男孩總是喜歡到某處草坪上踢足球,草坪的主人怕踩壞草地,但屢屢勸止無效。後來,他想出了一個主意:他對這群男孩說:“如果你們每天都來踢球,我願意給每人每天一塊錢。”男孩們欣然同意。第二天,主人說:“以後,我隻能給你們每人五毛錢了。”男孩們勉強接受。第三天,主人不再發錢,男孩們忿忿離開:“沒有錢,以後誰還願來這兒踢球呢?”

這則故事寓含了一種普遍的心理現象:即使與之前的意願相符,個體也會對強加的要求有逃避的傾向。為獲得自主的控製感,對外來的任務采取拖延回避,不失為便捷的途徑。

從行為心理學的角度出發,美國南康涅狄格州立大學的心理係教授詹姆斯認為,拖延是“與自我控製對立的衝動”。他還發現,當需要在兩個任務之間作出選擇時,研究對象往往寧願選擇不太緊急的那一個——盡管那項任務更繁重,但卻可以有更充分的時間,能夠拖延可以讓人更有愉悅感。

大部分拖延者在接受開放式訪談的過程中,都會提到相似的經曆:拖延有時並不會真正帶來危害,趕在最後一刻搞定,即完成了任務,又滿足了虛榮心——我隻用很短的時間卻能取得不錯、甚至比別人好的結果。無形中,“自己適合在短期高壓的狀態下工作”的心理得到強化,並對今後的工作產生暗示。如此周而複始,反複循環。

在成長的過程中,漸漸形成了對拖延的愉悅感,到後來形成了習慣,若不拖延還會有焦躁等負麵感受。

本質四:拖延並不能使你做得更好

某些拖延行為並非拖延者缺乏能力或不夠努力,而是某種形式的完美主義或求全觀念的反映,他們共同的心聲是“多給我一些時間,我可以做得更好”。問題是,他們並沒有把時間用於“做得更好”,而是無法開始行動。因為,更深層的原因是,隻要不開始,就不會出錯,就有完美的可能,而開始行動,就意味著完美被打破了。

我們每個人都有完美傾向,嚴重點就是完美主義,這在拖延中也起了很大作用。我們總想把事情做得更好一些,要求越高,壓力就越大,壓力越大,就越擔心做不好,自然遲遲不敢行動,這就產生了拖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