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獨立是從內心開始的。“天賦人權,自由平等”,這是上天給我們每一個人的意誌。隻有充分認識了自我存在的獨立價值,自尊自立自強,我們才能擁有真正的自信,才能最終擺脫對他人的依賴。
依賴心理形成的原因
綜合心理學家的研究成果,我們發現過分依賴心理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
1幼年時,教育失當。
幼兒雖有旺盛的生命力,卻也是脆弱的,這脆弱表現在知識和能力的不足,他們需要成人的愛護和幫助。可是,如果一個人在幼兒時期被過度保護或者過度冷漠等不當地教養,那麼他們長大後除了能力偏弱外,還很難養成和發展自己獨立自主的性格,使得他們對成人的依賴一直維係到青春期甚至伴隨他們終生。
2自卑心強。
自卑心強的人,總是認為自己不如別人,在與人交往時就會不自覺地把自己放在配角的位置,心甘情願地接受別人地支配。當然在這種依賴中,他們也得到了某些好處,如不再孤單,感到有了“靠山”,自己的一些行為(為迎合他人而做的)受到讚揚……這些對自卑的人都是非常有誘惑力的。而代價卻是喪失了自我的獨立性,以及由於屈從而引起的內心的矛盾和痛苦。
3缺乏社交,生活單調。
我們知道,人的社會屬性如果得不到較為充分的實現,是很容易陷入焦慮的。如果一個人的社交生活很少,與之交往的人很少,那麼,能夠像朋友一樣進行交流的人就更少,他的社會屬性的實現就隻能依靠身邊某個接納他的人,這時候依賴關係就必然產生了。而生活內容單調,反過來也會影響社會交往能力的成長。
(第二節)我們最容易依賴什麼
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一書中曾說“每個物種都有依賴性,以幫助自身生長。一個人如果不依賴環境,就會依賴情感,依賴另一個人。”
依賴心理大體上可以分成兩個大類:對他人與情感的依賴,對特定事物的依賴。這兩個大類中又能分出很多不同的依賴類型。了解這些我們最容易依賴的事物,就是為了幫助我們更好地把握一個合適的依賴度,不要在依賴中迷失了自我。
對他人或情感的依賴
愛得死去活來的人,你見過吧?上世紀80年代開始在內地風靡一時的瓊瑤劇,不知道上演過多少癡男怨女的故事。佛家把這種對某個人或某種感情的癡迷信念叫做“執”。什麼意思呢?就是對本來沒有、不存在的東西卻堅持認為有,就是“執”。對於某人或某段感情(無論是愛情、親情還是友情都一樣)的過分依賴,都是“執”的表現。什麼樣的人最容易產生“執”的行為呢?就是缺乏自控力、過分依賴的人。他們依賴的不是別的,而是他們渴望別人能夠給予他們的,而且,他們認為依靠自己是做不到的,隻有依靠他所依賴的東西,才能得到。
這種依賴有下麵幾種常見的類型:
1依賴親情。
依賴親情的人都有一種害怕孤獨的感覺,期待得到父母的重視,如果這種期待得不到滿足就會引發情緒低落。無論是對父母的“戀父情結”、“戀母情結”,還是對兒女的依賴心理,都是對親情依賴的表現。就像有的單身母親,因為感情少了一部分寄托,就把自己全部的愛都集中在子女身上。隻要有可能,就和子女吃在一起、住在一起、玩在一起,恨不得形影不離。如果兒女哪天稍微晚點到家,就會急得團團轉,甚至不知所措。還有的父母對兒女的關愛反過來強化了兒女對父母的依賴,他們什麼事都要告訴父母,什麼事都等著父母拿主意。
日本有個叫五十嵐的球員就是這種典型的對父母有情感依賴症的人。每當他的母親在球場對他微笑時,他就會幹勁十足;每當他參加慶祝派對時,他都要叫自己母親一起來,自己在派對上的情緒也會受到母親情緒的左右。他的隊員都說他把自己生命的一部分給了媽媽,無時無刻不依賴母親的情感生活。
這種依賴是非常不利於兒女的獨立生活能力和心理發展的。如果母親在孩子長大以後,仍然老讓孩子圍繞在自己身邊,就相當於奪去了孩子獨立發展的機會和能力。這會導致孩子習慣於在遭受困難和挫折時,馬上去尋求父母的庇護,而不是依靠自己的能力去麵對外麵的世界。孩子就會因此變成一個感情脆弱、易傷感、喜歡幻想、缺乏現實應付能力、任性、優柔寡斷的人。
2依賴愛情。
依賴愛情的人在戀愛中或結婚後,會對配偶照顧得無微不至,但又熱衷於控製對方的生活。他們喜歡堅持自己的意見和做法,並喜歡控製對方、甚至對方家人的行為習慣。他們沒有安全感,常常翻閱對方的手機短信、聊天記錄,不給對方任何私人空間。一旦對方因故出遠門,就會變得心神不寧。在外人的眼中,他是個家庭責任感強、負責和關心別人的理想配偶。但在家裏人眼中,卻是讓人無法忍受的。當出現矛盾的時候,他就會覺得萬分委屈,不覺得自己有什麼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