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文旦(1 / 1)

霜降時節,果子熟了。霜降真是個好時節,好多果子都成熟於這個節氣,南宋本土詩人戴昺的“果熟霜前樹,魚肥雨後溪”句,就很有秋天那種充實、喜慶的味道。

文旦三月現毫,四月含苞,七月結果,它現毫於乍暖還寒的時節,收獲於霜降前後。穀雨前後,文旦開花,乳白色的花瓣,厚實含蓄,羞答答地藏在翠葉之下。文旦開起花來,有爭先恐後的勁頭,密密實實的。立夏前後,果農要為文旦樹疏蕾,每一撮枝幹上,挑出養分最足的花蕾留著,其餘的悉數摘去,這樣養分集中,能保證文旦的品質。果園裏,果農手摘刀剪,白花立時委地。疏蕾後,果農用毛筆蘸著瓶中花粉,點施於文旦花的花蕊之中,簡直比畫家潑墨揮毫還要瀟灑,這般景致,富有江南風情。

江南的女子,舊時用木槿葉子洗發,還用木槿花煎水洗臉,台州一些地方,把木槿花稱為洋皂花。也有用文旦花洗發的,《南方草木劄記》的作者、散文家朱千華就說,桂鄉女子用文旦花洗發,洗了後,滿頭青絲,輕柔順滑。我沒有試過,不敢妄言,但用此花洗頭,想來滿頭青絲必定帶有柚花的清香。

霜降一到,豐收在望,可以采摘文旦了。果子經過霜打,甜分更足。一隻隻青黃的文旦,累累地垂掛著,一棵樹上,會七七八八掛上百來隻文旦,有時一根纖細的枝條上就垂吊著兩三隻碩果,風一吹,似要掉下來的樣子,讓人著實替它捏了把汗,但它似高明的雜技演員一樣,晃動得顫顫巍巍,卻把樹枝抓得牢牢的。

新鮮的文旦十分喜人,它吸收了一春一夏的陽光雨露,渾圓飽滿。綠色的外皮,帶著新鮮的金黃,像佳人正當盛年的風采,又似懷孕的少婦一樣充實。中國四大名柚,是柚類的“四大名旦”,而玉環文旦則是其中的花魁。舊時,滬、杭店家出售文旦,多標明“楚門文旦”,以示出身名門。一方水土,出一方人,長一方花,也育一方果,作家車前子說:北方的地氣渾然,渾得不無麻木,行個兩三百裏,杏子李子棗子的味道並沒有多少變化,語言也大致相同。而到了南方,尤其是江南,地氣頓時變得敏感,具體為事物、語言等等等等就千差萬別。車前子納悶:無錫與蘇州隻隔了半小時的路程,無錫能出上好的水蜜桃,而蘇州為何就出不了?

文旦何曾不是這樣呢?文旦長在玉環的大地上,結出的果子風味就特別佳,放別地,味道就寡淡。不過,話說起來,早年的玉環文旦沒有這般風頭,那時它還是土裏吧唧的土種柚子,當地人稱之為土欒。這土欒,皮厚囊小,不是酸澀,就是發苦,不堪食用,它生於鄉野,無人搭理,直到遇上福建柚子,情投意合,一番嫁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結成一段金玉良緣,也成就了這一南方佳果。

文旦的名字,有點特別,在戲曲中,旦指的女性。我喜歡刨根問底,好探個究竟,問當地的朋友,文旦的起名是否跟戲劇中的旦角有什麼瓜葛。一問,好像還真有這麼回事,玉環文旦是由一唱戲的花旦從福建帶來的,播種於楚門龍岩山外張村一帶。為了紀念這位美麗的旦角,遂以文旦命名。

柚類中出名的不少,不過,公認品質最好的還是玉環文旦。玉環文旦瓤肉脆嫩,酸甜可口,“中華第一柚”不是浪得虛名的。台州民間,凡秋冬佳節闔家團聚都少不了文旦,因為它象征團圓與美滿。霜降時節摘下的文旦,放之室內,香可盈室,聞著這舒爽的清香,恍惚間,還以為自己是在秋天的文旦園呢。文旦有個好處,它極耐貯藏,是天然的水果罐頭,可藏至翌年四月,這個時候的文旦,外表看上去,好像有點人老珠黃,果皮也因失了水分,變得皺巴巴的,但果肉依舊清香脆嫩。

玉環人善飲,他們的酒量真是嚇人,我好幾個朋友,號稱千杯不醉的,到了玉環,都被玉環人放倒。酒醉後拿什麼解酒呢?文旦瓤肉。在各種水果中,文旦的皮算是最厚實的了,別嫌棄它皮厚,文旦的果皮可以做成茶飲。小孩子積食,大人也會把文旦皮切絲,煮成茶給孩子飲用。我最喜歡喝的柚子蜂蜜茶,就是用柚子皮和蜂蜜做的,甜中帶酸,好喝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