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再征金川大功告成(2)(2 / 3)

乾隆帝雖然下定了剿滅小金川的決心,但對於大金川,仍遲遲未能確定征討之方針。他這樣猶豫不決,原因有二:一是大金川兵強勢大,地形險要,“跬步皆山”,難攻易守,不易攻克;二是索諾木尚未正式與官府為敵,表麵上尚屬“安分”。但是隨著征討小金川的順利進行,乾隆帝愈益感到,必須剿滅大金川,才能根除禍根。三十六年十一月十五日,他諭告軍機大臣:若索諾木見小金川已破,“心知畏懼,斂跡退歸,或詣軍營請罪”,可以宥其既往之罪,不必窮究。如索諾木“仍然罔知忌憚,屯聚不退,即當以我勝兵全力,剿擊金川,亦屬一勞永逸之計”。《清高宗實錄》卷896,頁29.過了二十三天,十二月初八日,他再次降諭:“小金川以服屬土司,敢於跳梁肆惡,抗拒官兵,非搗穴擒渠,不足以示懲創”。今大兵分路進剿,若僧格桑勢窮力迫竄入金川,“而索諾木冥頑梗化,桀不馴,其勢斷難中止,豈可一任兩凶豎狼狽為奸,漸致蠶食鄰近土司,甚或擾及邊境,尚複成何事體!我大清正當全盛之時,中外一家,豈容近徼彈丸,獨軼化外!”《清高宗實錄》卷898,頁16.

過了一段時間,當他得悉大金川土司索諾木暗中派兵支持小金川對抗官軍,索諾木並欲侵占各土司,進襲內地,更為惱怒,愈加堅定了剿滅大金川的決心。三十七年三月初十日,乾隆帝諭軍機大臣:“金川投誠番人彤錫供情,是僧格桑力不能支,不惜獻地為餌,慫動金川助兵,索諾木實欲吞占各土司,令其諸弟分布,且有即打到維州橋亦不難之語,竟思侵擾內地,其情尤為可惡。……若仍稍事因循,將來土司境壤,必盡為金川蠶食,尚複成何事體!”著平小金川後,即“出其不意,攻剿金川,並擒索諾木”。《清高宗實錄》卷904,頁21、22.此後,他多次下諭,反複講述征剿大金川的必要,並於三十七年七月初十日下諭宣布要正式進剿金川。他說:“現在進剿小金川後,必須並剿金川,累降諭旨甚明”,但未宣露。現應傳檄金川:昔年郎卡恃遠跳梁,王師壓境,“郎卡悔罪投誠,蒙大皇帝格外矜全,允其降服”。郎卡感恩畏法,恭順如初,二十餘年恪奉土職,“故番眾尚得安享太平”。乃自郎卡去世,索諾木不遵父訓,不感國恩,與僧格桑狼狽為奸,侵擾鄰境土司。今大兵分路進剿,索諾木若能悔罪改過,縛獻僧格桑,則可赦其一死,否則必誅無赦。《清高宗實錄》卷912,頁16、17、18.至此,二征大金川之役,正式開始了。

第二節先敗後勝平定金川。

一、木果木清軍慘敗定邊將軍溫福喪命。

清軍進攻小金川初期,乾隆帝是委任大學士、四川總督阿爾泰,四川提督董天弼負責指揮的。旋因阿爾泰由部員出身,未嫻軍旅,且齒邁軀肥,不宜馳騁行陣,改調諳習軍務的雲貴總督德福為四川總督,不久因德福奏述緬甸軍情欠妥,又改令文綬為川督。在此期間,征討小金川的軍務由阿爾泰主持。阿爾泰畏難逗留,乾隆帝大怒,多次下諭嚴斥其非,後並革其大學士、總督職,拿問治罪,賜令自盡。三十六年九月十一日,他以主持征緬軍務的定邊右副將軍溫福曾從兆惠征討霍集占,頗為勇敢,力戰負傷,遂命溫福帶軍營滿兵二百和精壯黔兵三千,星馳赴川,指揮大軍進攻小金川,以侍郎、軍機大臣桂林相佐。

溫福於乾隆三十六年十月十八日至成都,十一月中抵達章穀軍營。乾隆帝決心剿滅大、小金川,給溫福提供了極為優越的條件。他大調士卒,三十六年九月,三路共調漢土官兵一萬六千五百名;十月,溫福所帶之兵至川,又奏準添調貴州兵二千、陝甘兵三千;十二月又增調陝甘兵三千。三十七年二月再增派貴州兵三千、陝甘兵三千。至此,陝甘、貴州共調兵一萬七千名,加上川省漢土官兵,共三萬三四千名,而小金川“番民”僅一萬餘人。到三十七年十月宣布征剿大金川時,各省共調兵丁三萬八千餘名,加上川省漢士兵三萬餘名,共約七萬名,而大金川“番民”不過二萬餘人,官兵顯然處於優勢。官兵擁有大批槍炮火藥。溫福尚未到川之前,官兵各營已有火藥十萬零九千餘斤、槍子五百二十八萬餘顆、火繩六萬盤,還有大批槍炮。溫福又鑄重四千斤、三千斤至一千斤的大炮,另有靖遠炮、劈山炮等炮。乾隆帝調撥了大量軍需銀兩,三十六年十一月,以欽差侍郎桂林奏稱川省已動支備貯銀三十七萬餘兩為軍用,僅存備貯銀六十七萬餘兩,不敷應用,帝命於湖南、湖北各撥三十萬兩,廣東六十萬兩,廣西一百二十萬兩,又於廣東鹽課內撥六十萬兩,共三百萬兩,解往蜀中兵營。後又多次撥銀,到三十八年六月初,已撥銀二千九百萬兩,三倍於一征金川之軍費,而且乾隆帝下諭宣布,“但能掃蕩擒殲,為一勞永逸之計,即使再多費一千萬兩,朕亦不靳”。《清高宗實錄》卷896,頁30,卷903,頁30,卷919,頁23、25,卷930,頁3,卷934,頁10,卷936,頁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