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一定能奪取勝利。盡管噶爾丹、策旺阿拉布坦與噶爾丹策零曾於康熙、雍正時期稱雄於西北,大敗清軍於和通泊,但乾隆帝敏銳地、準確地把握住了準部內亂元氣大傷這一根本性弱點,科學地斷言必能取勝。他說:現“值該夷部落攜離,人心渙散之候”,“機有可乘”,“前歲平定伊犁時,偏師直入,業已所向披靡,今該地又經阿逆蹂躪之後,凋敝已極,大兵所至,自可計日戡定,尚屬易於經理之事。”《清高宗實錄》卷527,頁19、20.
乾隆帝的這一斷言,並非隨意胡謅無稽之談,而是有兩年來清軍進征厄魯特的曆史事實為其依據。二十年春征討達瓦齊,西、北二路“哨探兵”才一萬一千餘人,就降服了這位曾屢敗敵兵統一四部的渾台吉的廣闊轄地,而且在五月十四日達瓦齊擁宿衛親兵萬人屯格登山時,奉命偵察敵情的清軍翼領喀喇巴圖魯阿玉錫,僅帶二十四人就“突入賊營衝擊,出其不意”,“賊兵大潰”,收降七千餘人,達瓦齊倉皇逃走。《清高宗實錄》卷490,頁5,卷499,頁13.號稱驍勇多謀的阿睦爾撒納,反叛以後,屢為清軍擊敗,不得不四處流竄。北路領隊大臣阿裏袞率兵七十餘人,便曾於二十一年九月擊敗哈薩克兵一千餘,俘獲大量馬匹輜重。最能說明尼瑪等宰桑的軍隊戰鬥力不強的例證是兆惠的征戰。聞聽和起被害,兆惠領兵二千餘,於二十一年十一月從伊犁撤退,沿途皆被各部截阻,從濟爾噶朗河轉戰而南,一戰於鄂壘,再戰於庫圖齊,又戰於達哈齊,前後擊殺敵軍數千。二十二年正月退至烏魯木齊,噶勒藏多爾濟、紮那噶魯布等“諸賊俱會”,“日數十戰”,清軍“無不一當百,皆步行冰雪淖中,履襪不完,食瘦駝疲馬”,行至特納格爾,被敵軍重重包圍。時侍衛圖倫楚領兵八百來援,兆惠率疲軍衝出,並往擊巴雅爾,然後全師回至巴裏坤西路大軍軍營。《清高宗實錄》卷530,頁9、10、11,卷531,頁12、22,卷532,頁8、15、16、17;《嘯亭雜錄》卷10,《兆武毅公》;《清史稿》卷313,《兆惠傳》;《聖武記》卷4,《乾隆蕩平準部記》。兆惠僅以區區二千駐防之兵,就能突破各部宰桑、台吉數倍於己的敵軍包圍,轉戰千餘裏,擊傷敵軍數千,全軍而回,可見厄魯特四部反清軍隊士氣之不振、軍力之衰弱。
乾隆帝從這些戰例中吸取了經驗教訓,增強了平準的決心和信心,連下諭旨,調兵遣將,撥發帑銀,抓緊辦理厄魯特四部之事。他以喀爾喀親王成袞紮布“熟悉蒙古事務”,“誠心報效”,授為定邊將軍,統領大軍由北路珠勒都斯進攻,任兵部尚書舒赫德、鄂實等為參讚大臣,戶部尚書阿裏袞、一等公明瑞等人為領隊大臣,命定邊右副將軍、一等伯、領侍衛內大臣兆惠和參讚大臣富德領軍從西路額林哈畢爾噶征討,兩路共七千名士卒,主要係滿洲索倫、綠旗及蒙古兵,哨探隊於二十二年二月初十日起程,大隊於十一日出發,考慮到以往大軍進攻,準部台吉、宰桑率領屬人逃往哈薩克或潛匿山穀,清軍一撤,又歸回本部,繼續作亂,無法徹底降服,“非一勞永逸之計”,因此這次令隨軍的綠旗兵丁屯墾田土,並招募維吾爾族農民耕種,這樣既有利於解決軍隊糧食的供應,“可資軍食”,又可使反叛的台吉、宰桑“無可歸之路”,哈薩克也會因“不能久資養贍”,而與叛者“相戕”,“庶可以永絕根株”,徹底平定準部。《清高宗實錄》卷530,頁3―5,卷533,頁18―21,卷534,頁18,卷535,頁2.
乾隆帝調度有方,任人得當,賞罰嚴明,將軍、大臣和三軍官兵奮勇向前,軍威遠揚,勢不可擋,而厄魯特四部台吉、宰桑們卻互相殘殺,綽羅斯汗噶勒藏多爾濟為其侄紮那噶爾布所殺,阿睦爾撒納又襲掠紮那噶爾布,尼瑪又欲謀害紮那噶爾布,兼之,“痘疫盛行,死之相望”,因此清軍進展神速,很快就收複了伊犁,擒獲或斬殺了車布登多爾濟、普爾普、德濟特、巴雅爾、達什車淩、尼瑪、紮那噶爾布,鄂勒哲依為其子敦多克斬殺,哈薩克錫喇敗走流竄。阿睦爾撒納在濟爾噶朗“猝遇大兵,不能抵禦,即行逃走”,計窮力盡,再次逃入哈薩克,富德領兵緊迫。二十二年六月初三日哈薩克阿布賚汗之弟阿布勒比斯遣使來見,呈述說:去歲阿睦爾撒納逃來時,“大國遣人索取,沿邊居人未即達知阿布賚,是以煩大皇帝征討”。阿布賚欲將阿睦爾撒納擒捉,送獻大皇帝,不料其事先察覺,“盜馬逸去”。今後如再入我境,“必行擒送”,並懇請“帶兵效力”,“往來交易”。富德派參領達裏庫等人前往“宣諭威德”,阿布賚“願以哈薩克全部歸順”,並遣使入貢,呈獻表文。《清高宗實錄》卷535,頁5,卷536,頁11、12、21,卷537,頁18、33,卷538,頁26、27,卷539,頁8,卷543,頁7、8、9、24、25、26、29―33,卷547,頁6、11.
阿睦爾撒納於乾隆二十二年六月逃入俄國,清政府多次要求俄國擒獻。八月,阿睦爾撒納患天花病死,十二月,俄國邊界官員將其屍送到恰克圖,清政府派侍郎三泰、喀爾喀親王齊巴克雅喇木丕勒前往驗看。清軍繼續追剿厄魯特“餘賊”,至二十四年始告結束。
乾隆三十六年,土爾扈特部渥巴錫汗率部民十餘萬離開俄國,長途跋涉,曆盡艱辛,歸回祖國。乾隆帝大喜,厚待其部,封渥巴錫為烏訥思素珠克圖舊土爾扈特部卓哩克圖汗,封策伯克多爾濟、舍楞、巴木巴爾為親王、郡王,封恭格、默門圖、旺丹沙喇扣肯、奇布騰、雅爾丕爾、額墨根烏巴什等人為貝勒、貝子,其餘頭領分封公、台吉。隨後分授其汗、王、貝勒為四盟之盟長、副盟長,按喀爾喀四部之製編立旗盟。“於是四喀爾喀與四瓦喇(即厄魯特四部)部眾皆撫而有之,疆域幾埒元代矣”。《清高宗實錄》卷887,頁9―14,卷890,頁16、17、18,卷892頁,15―25、51、52,卷983,頁1―5;《聖武記》卷4,《乾隆新疆後事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