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追討叛汗統一回疆(1)(2 / 3)

二十一年秋,定邊右副將軍兆惠感到大、小和卓情形可疑,特派鑲藍旗蒙古副都統阿敏道率索倫兵一百、厄魯特兵二千及庫車伯克鄂對等,前往察看和招撫。阿敏道於閏九月報告,行至綽魯克特赫,途中收到以前遣往回部議定貢賦的侍衛托倫泰的奏報文書,言及去年已招降喀什噶爾,正與葉爾羌回人交戰,被阿睦爾撒納遣人擒去,後經布拉呢敦收留,今年五月霍集占來到後,“即將阿逆使人殺戮”,派人護送自己出來。兆惠看過阿敏道的報告後,秘密通知阿敏道說:據托倫泰所報,“回城地方,並無事故,毋庸多帶兵前往”,即同錫克錫爾格到葉爾羌等處“詳察情形,如無抗違之意,即將回人等加意安撫”,“毋得擾害”。回人應輸貢賦,查明數目,令其繳納。其應赴伊犁種地回人,務於十二月內攜帶牛具,前赴指定地方,“並令回人頭目親赴伊犁,以便詢問”。兆惠將上述情況向帝奏報,乾隆帝諭告軍機大臣,獎嘉兆惠“密飭阿敏道前赴回城辦理事宜,甚屬妥協”,“即照所奏辦理”。《清高宗實錄》卷522,頁15、16、17.

也許是準部阿睦爾撒納等人的降而複叛,給予了乾隆帝深刻的教訓,因此他在招撫大、小和卓的時候,保持了高度的警惕性。在上述諭旨下達後的第四月,二十二年正月初八日,他諭示軍機大臣:“其辦理各回部事宜”,現在阿敏道尚在葉爾羌,令定邊將軍成袞紮布、右副將軍兆惠會同額敏和卓詳細商議,或再派侍衛托倫泰、總管五十六前往曉諭。“其布拉呢敦、霍集占二人,看來布拉呢敦尚屬恭順,霍集占奸詐異常,應留心防範,相機辦理”。③《清高宗實錄》卷530,頁19,25、26.過了五天,正月十三日,他進一步明確諭示軍機大臣:待霍集占所遣使人沙呢雅斯來到時,即派五十六、托倫泰一同回到葉爾羌、喀什噶爾,令布拉呢敦等“酌定貢賦章程,前來陳奏”,如他們遵諭照辦,便可罷休,“倘稍有推托”,就於剿滅厄魯特後,“再派兵前往辦理”。③

二十二年四月十三日,定邊將軍成袞紮布奏稱:前遣總管五十六、侍衛托倫泰帶霍集占的使者沙呢雅斯去回城曉諭,“因中途阻滯”,不能前進,折回軍營。請先行文通知布拉呢敦、霍集占,“責令前來投順”。乾隆帝批示:“所辦尚合機宜。第布拉呢敦、霍集占俱極狡詐,而霍集占為尤甚。伊等不即前來投順,明係別生異心,即應派兵擒拿”。但因厄魯特之事尚未辦完,暫行緩辦,待事成之後,仍令沙呢雅斯前往曉諭,“布拉呢敦等,如親身來歸,亦即擒拿解京,否則即派兵前往剿滅”。《清高宗實錄》卷536,頁30.此諭表明,乾隆帝已斷定大、小和卓不會歸順,已經下定了將其擒斬的決心,隻不過是因為這時還未完全平定厄魯特台吉、宰桑的叛亂,不能同時兩處用兵,因而暫緩。

過了半個月,乾隆帝的態度有了一些變化。四月十八日,他看到兆惠奏報紮那噶爾布遣人糾合回部,為霍集占等所拒時,對二和卓未能歸順的原因和性質,作了與上不同的評斷,批示說:“回人布拉呢敦、霍集占等,原未附和厄魯特,特徘徊觀望,未即前來投順”,仍遣五十六等帶來使沙呢雅斯“前往招撫”,如將阿敏道送回,便可洞悉彼處情形。“第布拉呢敦等生性狡猾,即使歸降”,亦不得仍居葉爾羌、喀什噶爾等處,著於吐魯番、巴裏坤二處,酌量指給一地,令其遷移,稍有推托,仍行拿解來京。《清高宗實錄》卷537,頁32、33.

此時乾隆帝雖然認為二和卓未與準部糾合作亂,但仍然感到形勢不太穩定,布拉呢敦等“生性狡猾”,易生事端,故要采取預防措施,將其遷至清朝能控製的吐魯番或巴裏坤,使其不能為亂,而且還強硬地令其遷移,如不聽命,即武力捕捉,解京治罪。可見,他已認識到,必須用兵,必須以武力為後盾,才能招撫回部大小首領,才能統一回部安定回疆。這一方針是正確的,可惜為時已晚,霍集占、布拉呢敦等人已經先動手了。當二十一年冬阿敏道遣人招撫時,布拉呢敦與霍集占商議對策。布拉呢敦說:“我家三世為準夷所拘,蒙天朝釋歸,得統所部,此恩何可忘也。”主張歸順,“欲集所部聽天朝指揮,受約束”。霍集占竭力反對,要“自長一方”。他說:“我方久困於準夷,今屬中國,則又為人奴”。“若聽朝廷處分,必召兄弟一人留質京師,如準噶爾之例。我祖宗世以此受製於人,今幸強鄰已滅,無逼處者,不以此時自立國,乃長為人奴仆,非計。中國新得準部,反側未定,兵不能來,即來,我守險拒之,饋餉不繼,可不戰挫也”。《嘯亭雜錄》卷6,《平定回部始末》;《聖武記》卷4,《乾隆戡定回疆記》。

霍集占的這番話,看起來頗似高見和有理,擁有上百萬信徒和遼闊回疆的偉大教主兩位和卓,怎能為人之奴,羈居異邦為質,應該要“自長一方”,自立為國。而且清朝剛得準部,動亂未已,難以發兵來攻,即使對方來征,我據險堅守,敵軍遠征數千裏外,供應困難,不能久屯,必然撤退,可以不戰而勝。霍集占雖然素稱精明,善於用智,可是,在這關係到身家性命和統治回部之權的根本問題上,卻犯了致命的錯誤。第一,錯看了清朝對回部的政策。清政府不似準噶爾汗,它欲圖實行的回部政策與準汗不一樣,它僅僅是要回部和喀爾喀四部一樣,為帝藩部而已,基本上仍是由和卓、伯克管理回疆,並未剝奪大、小和卓的教主之權,更不會拘和卓為人質或關押於地牢。霍集占所謂為人之奴,完全是危言聳聽,亂人心懷。

第二,低估了清朝的力量,不了解乾隆帝的為人。霍集占所謂清軍不可能來攻,是其一大誤解。厄魯特四部確實是動亂不已。大多數台吉、宰桑降而反叛,此時清軍尚未把這一變亂完全平定下去,但是,霍集占忽略了一個重大問題,那就是清朝是一個幅員廣闊、臣民上億的強大之國,是當時人們尊稱的天朝。而且更糟糕的是他沒有能夠看清乾隆帝的誌向、才幹和對回部的態度,不知道這位大皇帝依靠“全盛之時”的巨大財力、物力、人力和兵力,要想作出一番超越前人的偉大事業,要將回部統一,納入清朝的版圖,已經定下了用兵回疆的方針。因此,霍集占的所謂清軍難來,僅隻是他的幻想和希望,不是事實。

第三,誇大了己方的優勢,忽略了對方長處。霍集占所說即使清軍來攻,我拒險堅守,可不戰而挫敵,又係謬論。謬誤之一是他過高地估計了自己的力量,好像整個回疆,所有伯克、回民都會聽他統治為他賣命,上百萬回人一致抗清,其實,這位教主並沒有這樣大的力量。後來的事實證明,大多數伯克和人民不讚同他的叛清活動,或袖手旁觀,或歸順清帝,或在高壓之下暫時隨聲附和,時機一到即舍其而去,並沒有形成全民據險死守的局麵。謬誤之二是清朝既有力量趕運糧餉器械供應軍需,把進攻延續下去,又能督軍猛攻,招撫“回人”,很快就削平叛軍,統一回疆。

總而言之,霍集占出於獨主回疆的目的,對敵我雙方的形勢作了十分謬誤的估計,鑄成了大錯。在他的煽動下,布拉呢敦及部分和卓、伯克決定叛清。霍集占還“集其伯克、阿渾等,自立為巴圖爾汗,傳檄各城愛曼,集士馬峙糗糧器械以待”。在霍集占公開起亂之前,清副都統阿敏道率兵來撫,圍庫車城。城中人詭告阿敏道說:“厄魯特吾仇,慮為害,撤還即納降。”阿敏道中計,命厄魯特兵後退,僅帶一百名索倫兵進城,被霍集占拘捕。《清史稿》卷315,《阿敏道傳》;《聖武記》卷4,《乾隆戡定回疆記》。

乾隆二十二年五月,霍集占殺害阿敏道,正式叛亂,大多數回城響應,“回戶數十萬皆靡”,《清高宗實錄》卷539,頁3,卷543,頁42,卷547,頁11.一場嚴重危害回疆的大禍,就這樣發生了。

二、任用劣帥敗酋逃出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