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追討叛汗統一回疆(1)(3 / 3)

乾隆二十二年五月十七日,定邊將軍成袞紮布奏稱:霍集占等擾亂,殺害副都統阿敏道。俟大兵到伊犁,即前往回城,剿滅霍集占等人。緊接著成袞紮布又連上數奏,要求統兵“辦理回部”,擒拿霍集占。

霍集占的反叛,雖然出乎一個月前乾隆帝之意料,但他畢竟早已定下剿撫兼施統一回部的方針,也曾看出霍集占“狡詐”,必生事端,因此並未驚慌失措。他於五月十七日、二十日,六月十二日、二十一日,七月二十八日,陸續下達有關此事的諭旨,定下了辦理回部的幾條基本原則:一是必征回部;二是現先集中兵力平定準部之亂,擒獲阿睦爾撒納;三是征回較易,不需多少軍隊;四是定於來年進軍。

十月初二日,他針對有些大臣不願用兵征回的議論,下諭予以駁斥,指出國家對死事之臣,應當為之複仇,“我大清堂堂天朝”,不能以唾麵自幹“為自全之善策”。《清高宗實錄》卷548,頁4.

乾隆二十三年正月,厄魯特之亂已基本平定下去,阿睦爾撒納敗入俄國出痘身死,乾隆帝遂於正月二十六日,以“回酋霍集占罪狀”,宣諭回部各城。該諭說:

“……至布拉呢敦、霍集占兄弟,在噶爾丹策零時,被拘於阿巴噶斯、哈丹鄂拓,我兵初定伊犁,釋其囚縶,令為回人頭目,方欲加恩賜爵,授以土田,乃乘厄魯特變亂,率伊犁回人,逃往葉爾羌、喀什噶爾。朕以其或懼厄魯特騷擾,暫避以圖休息,尚未加兵,第遣使招撫,不料竟敢戕害使臣,僭稱巴圖爾汗,情尤可惡,若不擒獲正犯,則回眾終不得安生,用是特發大兵,聲罪致討。……爾等皆無罪之人,朕何忍與叛逆之徒,一體誅戮。此次興師,特為霍集占一人,爾等若將霍集占縛獻,自必安居如舊,永受殊恩,如執迷不悟,聽從逆酋指使,大兵所至,即不分善惡,悉行剿除,悔之何及,尚其熟思利害,毋自貽誤。”《清高宗實錄》卷555,頁23、24、25.

乾隆帝的這道諭旨,第一次正式明確地宣布了對待回部的政策,闡明了用兵的理由。具體說,此諭講了以下四個方麵的問題。其一,君臣之分。諭旨宣布了清帝與布拉呢敦、霍集占有著君臣關係,回部隸屬於清政府。諭旨著重講道,是清軍進入伊犁,才將大、小和卓出之於牢,是清朝大皇帝“令(二人)為回人頭目”,而且準備封授爵位,賜以田土。這就明白無誤地向廣大維吾爾族人員指出,兩和卓是清帝之屬臣,他倆之所以能成為“回人頭目”,是由於清帝的賜予,是清帝之威力,是清帝封授二人為回部頭目,彼此之間有君臣之分,回疆歸屬清政府轄治。因此,霍集占之稱巴圖爾汗,是“僭稱”,沒有得到清政府允許,未經清帝賜封,是非法的,是叛君行為。

其二,用兵之由。諭旨指出,霍集占弟兄原係準汗的階下囚,關押於地牢,他們竟忘掉清帝將其釋放並“令為回人頭目”的大恩,不來歸順,率部潛逃,甚至殺害清政府前往招撫的使臣,興兵倡亂,實屬罪大惡極,如不將其擒獲,“則回眾終不得安生”,因此清帝要遣發大軍,“聲罪致討”。

其三,專擒“逆酋”。諭旨強調指出,“此次興師,特為霍集占一人”,連其兄長布拉呢敦,亦念彼係“被迫從行”,而命分別辦理,“期無枉抑”。維吾爾族廣大人員隻要能將霍集占捕捉獻送,“自必安居如舊”,成為清帝赤子,“永受(大皇帝)殊恩”,絕不株連擾害,濫加屠戮。

其四,拒撫剿除。諭旨宣布,如果“回人”執迷不悟,聽從霍集占指使,抗拒不降,不獻首逆。則大兵一到,“即不分善惡,悉行剿除”,明確地表述了清帝必平叛亂、統一回疆的堅定立場。

乾隆帝堅決主張統一回部、專剿首逆、招撫多數的方針政策,是十分正確的,為進軍的勝利奠定了牢靠的基礎。但是,美中不足的是,他在兩個問題上犯了錯誤。一是任人不當,不該把剿平反叛的重任委之於雅爾哈善。本來乾隆帝是依靠兆惠來負責準、回二部用兵之事的,於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將其由定邊右副將軍升為定邊將軍,明確諭告“來年辦理進兵,惟兆惠等是賴”。但因當時兆惠還需追剿厄魯特叛軍殘部,故他於二十三年正月二十六日委任參讚大臣雅爾哈善為靖逆將軍,專管征討霍集占,另以都統哈寧阿為參讚大臣,副都統順德納、副都統愛隆阿為領隊大臣。《清高宗實錄》卷553,頁19、20,卷555,頁27.這是一個嚴重失誤。盡管額敏和卓父子效忠清帝,熟悉回務,頗有智謀,副都統愛隆阿是一員猛將,但主帥雅爾哈善太糟糕了,肩負不了征回的重任。

雅爾哈善是覺羅子弟,全名為覺羅雅爾哈善。此人是文人出身,從翻譯舉人任內閣中書升通政使,因事罷官,後曆任(龍安、鬆江、蘇州三府)知府、署江蘇巡撫、浙江巡撫、戶部侍郎、兵部侍郎、辦事大臣、參讚大臣、兵部尚書。他在鬆江、蘇州任知府時,倒還有點作為,但此後便未有任何建樹,特別是於任辦事大臣期間,做了一件特大錯事。據《清高宗實錄》記載,二十一年十一月初八日,乾隆帝因輝特汗巴雅爾等台吉、宰桑降而反叛,諭示軍機大臣:“厄魯特等似此辜恩背叛,必應盡行剿滅”。和碩特汗沙克都爾曼濟現在巴裏坤居住,令雅爾哈善詳加體察其情形如何,“倘尚有可疑,亦當乘其不備,先行剿滅”。十二月二十九日巴裏坤辦事大臣雅爾哈善奏稱:遵旨詳察沙克都爾曼濟情形,見其向內設立卡座,又屢遣人探聽巴裏坤兵馬情形。其屬人普爾普、首伊與紮那噶爾布等潛通信息。並令伊前赴巴裏坤,托病不至。種種可疑,顯有叛逆形跡。隨於十二月十六日,派兵至伊遊牧擒剿,“共斬賊眾四千餘人,以杜後患”。乾隆帝誇獎雅爾哈善察出沙克都爾曼濟“背叛情形”,即領兵擒剿,“辦理甚屬奮往”,著交部“照軍功議敘”。《清高宗實錄》卷527,頁13,卷529,頁23.雅爾哈善於第二年被授為參讚大臣,擢兵部尚書,以及榮為靖逆將軍,與此次“奮往”擒剿沙克都爾曼濟之“軍功”是有直接聯係的。但是,雅爾哈善之所謂重大軍功,純屬假冒,沙克都爾曼濟之“叛亂”,完全是莫須有之事,是一件大冤案。

事情的真相是這樣的。和碩特汗沙克都爾曼濟雖因其弟明噶特隨從阿睦爾撒納為亂,本身處境比較艱難,容易引起清帝的懷疑,但他是堅決效忠清政府的。他拒絕附從叛軍,不顧個人安危,毅然率本部四千餘戶離開故土投奔內地,“依巴裏坤(清西路大軍軍營)近城以居”。由於長途跋涉,匆促內移,攜帶糧食牛羊不多,乏糧缺食,不得不向雅爾哈善乞要糧食。雅爾哈善不察來情,疑其有詐,決意剿滅,遂遣裨將閻師相領兵五百,入其遊牧,偽稱係“失路借宿”。沙克都爾曼濟熱情款待貴客,“屠羊以待”。夜半大雪,閻師相以笳為令,突襲其臥廬,“盡殲全部四千餘人”。沙克都爾曼濟被殺時,殘燈未滅,其妻從睡夢中驚起,“不忍其夫之戕於亂刃,裸而抱持之”,雙雙被害,其景慘不忍睹。《嘯亭雜錄》卷3,《西域用兵始末》,《清史稿》卷314,《雅爾哈善傳》。雅爾哈善就是這樣以數千無辜之人的鮮血染紅了帽頂,偽稱平叛,被封為一等伯,擢升靖逆將軍。

這樣一個膽怯畏敵、假冒軍功、不諳兵法之劣臣,竟被乾隆帝委付以平回重任,怎能不誤軍機。雅爾哈善率領滿、漢官軍八九千人,於二十三年五月包圍了庫車城。“回人素懦怯”,不善作戰,城內又隻有數千人,如果清帥用兵得法,取城並非太難之事。但是雅爾哈善乃一“書生,未嫻將略,惟聽偏裨等出策,令不劃一”,因而遲遲不能克城。霍集占聞報,率最精銳的巴拉鳥槍兵八千,由阿克蘇率領經戈壁捷徑飛速來援,這正是清軍俘獲敵酋的好機會。領隊大臣、副都統愛隆阿統兵奮戰,初敗敵前隊三千於戈壁南之和托鼐,“殲賊甚眾”,又於六月十六日率吉林、索倫兵一千餘人,與霍集占所領五千名續援部隊交戰於鄂根河側,迫敵入水,“死者三千餘人,拔其纛”,霍集占領餘兵八百敗入城內。雅爾哈善等將帥,因霍集占困於城中,料想可以將其擒獲,十分高興,督兵攻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