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盛極漸衰英君病逝(1)(2 / 3)

這篇禦文充分體現了乾隆帝此時誌得意滿、文過飾非、諱敗揚勝的真實形象。從前述曆次“武功”看,總的來說,他是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就,但是,至少有五個問題他不應該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其一,“十全”不全。這十次用兵並非每次皆勝,所謂“十全武功”,實際是功不滿十,一征金川,見難收兵。緬甸之役,將軍、一等公明瑞敗死小猛育,經略大學士傅恒受挫老官屯,被迫允和,匆忙後撤。出征安南,統帥孫士毅狼狽逃歸,提督戰死,全軍潰敗。初征廓爾喀,雙方既未正式交鋒,欽差大臣巴忠還附和西藏噶布倫之議,喪權納幣贖地,當然也談不上凱旋回朝。僅此而論,十全武功就有四不全,就有四次失敗,怎能冒稱是十戰十勝之“十全武功”?

其二,勝中有敗。以取勝之六大武功而言,也不是所向無敵勢如破竹,而且還曾遭受重大挫折。征準部,定北將軍班第喪命於烏蘭庫圖勒;定回疆,定邊將軍兆惠被困黑水營;二“掃金川”,定邊將軍、大學士溫福中槍而死,清軍潰敗於木果木;“靖台灣”,參讚大臣、一等義勇伯被圍於諸羅,險至身亡城毀,將軍常青龜縮於郡城;二征廓爾喀,七戰七捷之後,大將軍、大學士、一等公福康安差點死於敵軍刀下,清軍“死傷甚眾”。照此說來,這種“武功”也有其不甚光彩之處。

其三,敵弱我強,機遇良好。“十全武功”之戰敗者,多係弱於清朝。大、小金川人戶不過三萬,準噶爾汗噶爾丹等雖曾威震西北數十年,但到了乾隆十幾年時,紛爭內亂,新汗達瓦齊昏庸貪杯,阿睦爾撒納又德不服眾,一盤散沙,回部大、小和卓更是無能,林爽文、莊大田士卒僅隻三四萬,哪係擁有億萬臣民之“天皇帝”的對手。緬甸、安南、廓爾喀之王雖係創業之主,但僻處邊遠,又不願與清朝長期對立,積極爭取朝貢通商停戰修好,為乾隆帝敗而後“勝”提供了條件,否則,這些“武功”也是難以取得的。

其四,軍威不壯。八旗勁旅曾經名揚天下,以少勝多,攻無不克,建立了幅員遼闊的強大的大清國。然而先祖們的赫赫戰功,已成曆史陳跡,入主中原一百年以來,坐享厚祿,養尊處優,當年“萬人敵”“巴圖魯”的兒子、孫子、曾孫和玄孫們,絕大多數都變成了不文不武、貪生怕死、畏敵怯戰的紈絝子弟,像開國元勳弘毅公額亦都之曾孫經略大學士一等公訥親、定邊右副將軍二等公達爾黨阿,開國元勳直義公費英東之玄孫定邊左副將軍二等公哈達哈,勇將總兵任舉之子任承恩,一等海澄公黃梧之玄孫黃仕簡,皆因在“十全武功”中貽誤了軍機而被誅戮或削爵。乾隆六十年中惟一算是略有帥才的僅是定西將軍、大學士、一等誠謀英勇公阿桂,能算得上勇將且屢立功勳的,也隻有一等超勇公海蘭察一人,另外,一等武毅謀勇公兆惠、一等誠嘉毅勇公明瑞、一等襄勇伯明亮、忠銳嘉勇貝子福康安,也還算是頗能征戰之將,其餘多達數千名的將軍、副將軍、參讚大臣、提督、總兵、副將,就很難說有過什麼重大貢獻了。六十年之久稍能算做是帥才、將才之人,就隻有上述屈指可數的幾位,麵且都是新湧現出來的。八旗士卒也是積久疲弱,不敢言戰,十大征戰中,清軍主要由綠營、士兵組成,滿兵僅占少數,而且還多係東北滿兵和索倫兵。這樣的將帥和士卒,其戰鬥力之弱自然是顯而易見的,所以二征金川,以十萬之兵對付區區二三萬“番人”,還打了五年,用銀七千萬兩,這種武功的確是來之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