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裏,也可以看出曹操作為一個優秀政治家的潛質了。政治家的抉擇標準和忠臣義士的抉擇標準是大不相同的。忠臣義士往往不論情勢而堅持忠義的標準,但政治家卻因情勢而動,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方式。而這樣的選擇,往往是以犧牲某些忠義的標準為代價的。
曹操其實本不必跳出來嘲諷挖苦這些“忠臣”,但這一片軟弱無能的哭聲激起了他的英雄好勝之心。
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地受社會評價體係的影響,每個人內心也都有過度自信的傾向。在曹操眼裏,這群位高權重的公卿,不過是行屍走肉,隻會像婦人一般啼哭。而放眼環顧,唯有他自己能夠輕鬆解決問題。在這種心理驅使下,曹操又說出了一番驚天動地的話:“我不笑別的。
隻是笑眾大臣竟然無計可殺董卓。我雖然不才,隻要略施小計,就可砍了董卓的頭,懸掛在城門之外,告慰天下!”這段話真是最典型的過度自信。
曹操能夠近距離接觸到董卓,刺殺他是不難的。但是董卓身邊甲士環繞,更有天下第一驍將呂布,勇猛無敵,寸步不離。刺殺董卓後,曹操自身必然很難幸免。所以,砍了董卓的頭並懸掛於城門,實在隻是曹操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的一種想象。
但曹操的這番話還是讓王允放鬆了那根緊繃的弦,他的目的本來就是要找出像曹操這樣的人。但王允出於對曹操新近形跡的懷疑,還是不敢完全放心。王允離席走到曹操跟前,恭敬地問道:“孟德,你有什麼高見可以匡扶漢室?”雖然曹操是後輩,但如果他真能夠解決董卓,興扶漢室,對他恭敬一點又有什麼關係呢?曹操滿懷自信地說:“我之所以身事董卓,就是想找個機會幹掉他。
他現在對我很看重,有事往往都和我商量。我聽說司徒有一口寶刀,希望你把刀借給我,我就用這把刀去刺殺董賊。”
曹操為什麼提出要借王允的寶刀?難道普通的刀就殺不了董卓?眾所周知,近距離的刺殺與是不是寶刀關係並不大。一般的利刃足可要了董卓的命。那麼,曹操為什麼要多此一舉呢?其實,曹操向王允索取寶刀,隻是用來取信王允的一種手段。因為曹操敏銳地感覺到了王允對他的不信任,曹操所要做的,就是用最簡單的辦法洗清自己與董卓交往過密的痕跡。如果曹操不能取得王允最徹底的信任,那麼他這一番豪氣幹雲的表白就失去了意義,而且還會有性命之憂。要知道,狗急尚要跳牆,如果王允等人認定曹操將會告密,即便他們手無縛雞之力,恐怕也要蜂擁而上,先行殺人滅口。曹操的辦法就是借寶刀。這一招,戰國時期秦國的老將王翦就用得爐火純青。
當時,王翦率秦國主力六十萬大軍,傾巢出動,發動統一天下的最後一戰,素有猜忌之心的秦王嬴政對此很不放心。當然,將傾國之兵交付給一個人,任何帝王都是不會放心的。王翦深知這一點,在率領部隊離開國都鹹陽不久,就讓部隊駐停,自己掉轉馬頭往回走。秦王此時尚未回宮,看見王翦回來,驚問其故。王翦說:“我老了,今後替大王效力的機會不多了,所以趁著現在還能動彈的時候,向大王為子孫謀點田產。”
秦王哈哈大笑說:“大將軍平定天下後,何愁沒有富貴呢?”王翦說:“我是要大王現在賞賜我良田美宅。”秦王當即爽快地答應將鹹陽西邊的一萬畝良田賞賜給他。此後,王翦在行軍中又先後兩次向秦王索要田舍豪宅,秦王也都一一依準。王翦為什麼要這樣做?難道他真是老糊塗了,借著領兵出征之際向秦王提前邀功請賞?其實不然,王翦之所以要不斷地索取,甚至是貪婪地索取,就是要將他與秦王之間的關係巧妙地轉化為互惠,甚至是交換。
互惠是人類長期進化過程中形成的一種根深蒂固的行為範式。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血火之仇,必以牙還牙。隻有你用某種形式回報了人家的恩惠,你的內心才會覺得踏實。
王翦為秦王攻城掠地,重權在握,秦王是很不放心的,擔心其擁兵自重,甚至謀反。古往今來帝王解決這個問題的一般做法就是在其功成之後,大加殺戮,以絕後患,所謂的“兔死狗烹”就是這個道理。而現在王翦預先主動索取,等於提前對衝抵消了他所立之功。既然秦王已經賞賜給了他最為看重的田舍豪宅,那麼秦王也就覺得不欠他什麼,可以心安了。而王翦既然索要了這麼多財物,當然是想在功成身退後好好享受一把的,也就不太會有什麼異心了。
這就是主動索取的妙處。不妨設想一下,如果王翦用賭咒發誓的辦法,能換來生性多疑的秦王的信任嗎?曹操的做法也有異曲同工之妙。曹操向王允索要寶刀,盡管對行刺的結果並無影響,卻也部分對衝抵消掉了曹操將要行刺的風險。這等於是王允以寶刀為互惠之物來勉勵曹操的義舉。這樣,雙方在“等價交換”之後,互信關係就牢固地建立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