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豪氣隻有一瞬間(2 / 2)

很多人以為,這是曹操急中生智想出來的辦法。其實不然,董卓喜怒無常、行事暴虐,素有積威,眾人均畏之如虎。在王允麵前,曹操豪氣幹雲,將刺殺董卓說得易如反掌,但到了董卓麵前,曹操卻屢屢遲疑,不敢行刺,剛才董卓這一喝,更是讓曹操心膽俱裂,怎麼可能急中生智,想出這麼一招來?這個做法正是曹操一路上苦思冥想的第三個備選方案,而這個方法得以成立的重要基礎就是這是一把“寶”刀!寶刀!曹操是不會辜負這個稀缺資源的。當然,如果曹操缺乏這種高妙的資源辨識及運用能力,他今天也不可能順利脫險,更不能在日後雄霸天下了。

董卓是個行伍老將,刀的好壞,他是識得的,如果這隻是一把普通的刀,他一眼就可以識破曹操的謊言。但這的確是一把寶刀,董卓接過,因著對曹操的信任慣性,也就沒有起疑心。董卓把玩一番,笑著收納了。曹操當即解下刀鞘,一並獻給董卓。

呂布進來,招呼曹操去看他挑來的良馬。曹操對董卓拜謝道:“待我去試騎一下!”這倒是曹操的急中生智,因為董卓賜馬,並不在曹操事先的盤算之中。

董卓當即吩咐下人給馬配上鞍轡。曹操強自鎮靜,牽馬走出相府,連家也不敢回,快馬加鞭,急往東南馳去。

曹操這一去,可以說既辜負了王允,也辜負了董卓。這是一次典型的臨陣退縮,曹操保留住了自己的生命。我們也許可以譴責曹操臨陣退縮,沒有為國家大義而獻身。但對一個人來說,生命隻有一次,盡管我們不讚成曹操這樣的行為,但也應該對此保持理解。英國著名的哲人培根曾經說過:“人不能像蜜蜂一樣,把對敵人的報複付諸憤怒的一蜇。”如果曹操能夠跨越時空,預先聞知這句話,一定會拿來為自己辯護。而曹操此時還沒有想到,盡管行刺並未成功,但這一行為已經為他的未來鋪就了一條康莊大道。

再說呂布,早在窗外就看見了曹操拔刀、獻刀的怪異之舉,心中生疑。但曹操也是董卓眼前的紅人,董卓對他深信不疑,所以當著曹操的麵,呂布沒有多說什麼。等曹操一走,呂布就對董卓說:“父親,剛才我看曹操有行刺之狀。等到被您喝破,這才托言獻刀。”

董卓經他一提醒,覺得很有道理。但想起自己一直對曹操信任有加,另眼相看,董卓還是不敢確定曹操是來行刺自己的。

董卓的這種看法與大多數人一樣,均受製於互惠原理。當你對某一個人付出了很多恩惠之後,你內心必然預期這個人會給予你同等分量,甚至更大分量的回報。在這種預期的驅使下,你就會陷入選擇性知覺。你會傾向於相信投桃報李,而不是恩將仇報。但曹操的行為確實非常反常,董卓父子有些遲疑不決。正在此時,李儒來見董卓。董卓急忙詢問此事。

這個李儒,足智多謀,尤其深察人的心理。他想出了一個辦法,足可剝開表麵的迷霧,鑒別出曹操的真實動機。

李儒說:“曹操現在雖然沒有家小,但肯定有住處。丞相您現在派人去曹操住處召喚他。如果曹操不疑而來,說明他心懷坦蕩,那麼剛才他就是誠心獻刀。反之,如果遲疑推脫,則一定是心懷鬼胎。剛才之舉,就是行刺。”

董卓一聽,深以為然,立即派人去曹操住處召喚曹操。過了一會兒,手下人回報說,曹操連住處都沒有回,騎著丞相剛剛賞賜的黃馬,飛奔出了東門。門吏問他,他說是奉了丞相的密令,有緊急公事,縱馬而出,停也不停。

李儒立即說:“這一定是曹操做賊心虛,逃走了!”

李儒的依據——“做賊心虛”其實是一條非常高妙的心理學原理。

做賊之後為什麼會心虛?這是“透明度錯覺”在作怪!

所謂“透明度錯覺”,就是指我們最清楚自己內心的想法和情緒,因為我們的內心對自己是透明的。但始終以自我為中心的我們,會誤以為他人也像我們一樣洞察我們的內心,而事實上,他人和我們的內心之間相隔甚遠,根本不了解我們。在透明度錯覺的驅使下,我們就有可能在言行舉止上泄露出我們以為他人必然知道(其實卻絲毫不知的)的信息。而正是這些信息,才導致了“東窗事發”。

心理感悟:做賊不可心虛,心虛不可做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