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大聲說:“我是相國曹參之後,祖宗曆代已經有四百多年食用漢室的俸祿,如果不想著報效漢室,那和禽獸還有什麼區別呢?我以前屈身董賊,就是為了尋找機會為國除害。沒想到這次事敗,天意如此,我也沒辦法了。”
曹操寥寥數語,不但洗清了此前與董卓交往甚密的汙點,還把自己包裝成一個赤膽忠心的大英雄。任何一個對漢室忠心、對董卓不滿的人,聽了這番話都會感動不已。
縣令聽了曹操的自我表白,口氣立即變了:“孟德,你此行本來打算要去哪裏?”
縣令本來是直呼曹操之名的,現在卻叫起了曹操的字——孟德,語氣中透露著幾分親近。曹操知道自己的命丟不了了,而且還掌握了主動權。曹操說:“我本來是想回到鄉裏,假托皇帝的命令,號召天下,聯合各地諸侯一起興兵,討伐董卓。隻恨老天不讓我如願啊。”說完,還故意長長地歎了一口氣。
曹操的這句話本是應景之語,但奸雄畢竟是奸雄,這種隨機性的話語中竟然透露了他日後行事的戰略規劃。這時的曹操已經認識到皇帝或者由皇帝發出的詔書是一種奇貨可居的資源,而且他根本沒認為假托皇帝的命令是很大的罪過。日後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大政方針,其萌芽即發乎此。
而後半句的哀歎,更是曹操對縣令最後使出的攻心武器。能否脫困,成敗就在此一舉!
縣令聽了,立即親手給曹操解開繩索,扶他在上位落座,然後倒了一杯酒敬獻給他,下拜道:“公真乃天下義士也!我願意棄官跟隨您!”曹操大喜,急忙詢問縣令的名字。縣令說:“我姓陳名宮,字公台。現在老母妻子都在東郡。我願意跟著您共謀大事!”
曹操這一次能夠順利脫險,並贏得了人生中第一個追隨者,主要在於他能夠敏銳地從貌似細枝末節的小事上深刻洞察人心,並不斷利用試探性的手段,步步深入,終於逆轉乾坤,上演了有驚無險虎口脫險的一幕。如果曹操的應對稍有不慎,即便陳宮還是有可能放他一條生路,卻絕不會甘冒大險,棄官相從。反觀陳宮,雖然也是足智多謀之人,但在曹操麵前卻不知不覺墜入彀中,甘心棄官相從,由此亦可見曹操的領導魅力。
兩人當即收拾盤纏,更換服裝,趁著夜色直奔曹操的故鄉——譙郡而去。
曹操、陳宮一路急行,行至成皋,天色已晚。曹操知道父親的結義兄弟呂伯奢在成皋居住,就帶著陳宮到呂家投宿。二人來至呂伯奢莊前下馬入見。
董卓行事確實雷厲風行,此時抓捕曹操的文書已經遍行全國,呂伯奢也已知悉。但呂伯奢與曹家交情深厚,盡管收留逃犯罪責很重,呂伯奢還是熱情地接待了曹操。對中國人來說,因私廢公,並不是什麼見不得人的事情,況且董卓專權早已招致天下不滿。曹操敢於公開行刺,雖然未果,但卻已經給他博得了相當大的政治名聲。這樣,收留曹操,對呂伯奢來說,於公於私,都是一件榮耀的事情。
呂伯奢首先告訴了曹操之父曹嵩的消息,曹嵩因為擔心受牽連,已經離開譙郡到陳留避禍去了。這個信息對曹操來說非常重要。否則他千裏奔波回到家,卻看不到一個家人,那份孤獨和無助可能會讓他失去奮爭的勇氣。
呂伯奢問起曹操怎麼逃至這裏的。
曹操說起了陳宮的義舉,呂伯奢對陳宮稱謝不已,說:“要不是使君您仗義施救,曹氏就要滅門了。”見到曹操平安無事,呂伯奢非常開心,打算好好酬謝陳宮一番。但正好家中沒有好酒,呂伯奢就對曹操說:“賢侄,你與使君先在家裏寬懷安坐。待我到西村去買樽好酒,好好款待使君,感謝他的救命之恩。”
某種程度上,呂伯奢其實是將曹操當作兒子來看待的,所以才會對陳宮感恩不盡。他深感於陳宮的巨大恩惠,決定親自去買好酒來回饋陳宮。本來這個差使完全可以派一個小廝去做,但呂伯奢在互惠原理驅使下,非要親自去買,這個回報之舉直接引發了一場滅門之災。
心理感悟:所謂未卜先知,不過是善於看透細節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