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千古惡語有來由(1 / 2)

殺,還是不殺?

“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心念一閃,曹操果斷拔劍出鞘,招呼陳宮一起,闖入呂伯奢家後院,不分青紅皂白,將呂家八人,不論男女老少,盡皆殺死。

曹操為什麼會殺心頓起,大開殺戒?

原來,呂伯奢出門去買酒後,曹操與陳宮枯坐良久,忽然聽到了莊後有磨刀之聲。這個聲音頓時讓曹操警覺起來。

前麵說過,“透明度錯覺”會讓人做賊心虛,草木皆兵。曹操在連續僥幸逃脫後,心力交瘁,心理能量消耗殆盡。在這個時候,更容易發生對外部事物認知上的錯覺相關。

所謂“錯覺相關”,就是將實際上沒有關聯或隻有弱關聯的兩件事情聯係起來,甚至認為這兩件事情之間存在很直接的因果關係。

當曹操將呂伯奢親自去買酒和現在聽到的磨刀聲錯覺相關後,他立即就懷疑起呂伯奢的動機來。他以為,呂伯奢一定是故意穩住自己和陳宮,托言買酒,去官府告發去了。因為買酒這件小事完全可以派下人前去,何須親自前往?

曹操當即對陳宮說:“呂伯奢不是我的至親,他的行動很可疑,我們趕快到後院去竊聽一下。”

此時的曹操,在陳宮眼裏,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大英雄,是一個權威人物。權威者頭上的光暈效應非常強大。一般而言,崇拜者對權威者的指示近乎本能地頂禮膜拜,盲目服從。陳宮不假思索地跟著曹操潛步走入後院。

隻聽到有人在說:“趕快綁上殺了吧。”曹操一激靈,內心的假設在這一瞬間就得到了驗證,他當即招呼陳宮,拔劍闖入後院,不由分說,將呂家八人全部殺掉。兩人一路搜尋,搜到廚房,卻發現綁著一口豬。原來呂家人是要殺豬款待,哪裏是要殺曹陳二人呢?

曹操、陳宮頓時麵麵相覷傻了眼。

陳宮的第一句話是:“孟德多心,誤殺好人!”

在判定責任時,人們最容易受到“自我服務偏見”的影響。這種偏見也稱為“自我保護偏見”。也就是說,人們傾向於將成功歸因於自我內在的因素,而將失敗歸因於外部的情境影響或他人的作為。

在這一起誤殺事件上,曹操確實起到了主導作用,但陳宮也是重要的參與人,所殺八人也有死於他的劍下的。而且,如果陳宮足夠清醒,適時提醒一下曹操不要衝動,也許慘劇就不會釀成。陳宮之所以沒能做到這一點,是因為對曹操權威的崇拜。但不管怎麼說,陳宮在這一事件上是要負一定責任的。而陳宮的這句話等於是在說:“曹操,一切都是你的錯,和我沒關係。”同樣,如果反過來從曹操的角度來厘定責任,也許曹操也會埋怨陳宮沒有提醒自己。

但現在情勢緊急,曹操顧不上考慮其他,立即說:“趕快上馬走人!”陳宮又一次無條件服從了曹操的指令,但誤殺無辜已經在陳宮心裏造成了極大的內疚感。

兩人騎行不到二裏,迎麵遇到呂伯奢騎驢而來,驢鞍前掛著兩瓶好酒,手中捧著水果糕點。見曹操、陳宮二人要走,呂伯奢急忙叫道:“賢侄,你怎麼就走了?”

這真是一個難堪的時刻!呂伯奢盛情相待,曹操、陳宮卻殺了他滿門老小!以一般人的心理素質,到了這個時候可能馬上會崩潰,最大的可能是滾鞍落馬,痛哭流涕,不知所措。

但曹操卻依然保持著冷靜,這是非常可怕的一點。他不動聲色地對呂伯奢說:“我是被通緝的人,不敢久留!”

呂伯奢說:“我已經吩咐家人宰豬款待感謝陳使君,為什麼不住一宿再走呢?”

曹操不顧,撥馬便走,行不到數步,又撥轉馬頭,對著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的呂伯奢說:“你看,那邊誰來了?”

呂伯奢不疑有他,回頭一看,曹操已手起劍落,將呂伯奢斬於驢下。

陳宮在一旁急叫:“剛才是誤殺,現在知道真相了,為什麼還要殺人?”

曹操說:“如果呂伯奢一到家,看見全家老小被殺,怎麼肯善罷甘休?我們倆就會遭殃!”

曹操的這一舉動,至少揭示了兩點。

第一,曹操的決斷力極強,能夠在極短的時間內判斷情勢,並快速做出反應。事物都具有雙重性,刀能殺人,也能救人。這個特性用在正當的地方,就是一個非常好的特質,比如他刺董不成,立即出逃。而用在不好的地方,就顯得極為殘忍,就像眼前的這一幕慘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