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典韋,曹操就死定了。正是典韋的奮不顧身,為曹操爭取到了最為寶貴的逃命時間。
曹操再也顧不得美色動人的鄒氏,搶出帳外,跳上一匹大宛良馬就逃,曹安民見機,孤身一人,也跟在曹操後麵跑了出來。張繡之兵,瘋狂追擊,曹操右臂中箭,胯下之馬也中了數箭。曹安民落在後頭,被亂兵砍為肉泥。早知會有今日,曹安民一定後悔當日“拉皮條”。曹操隻是想讓他去尋一個妓女,而曹安民卻給他找了一個有背景的良家婦女。不論在什麼情勢下,找錯人總是要付出代價的。
曹操繼續逃跑,不料坐騎被一箭射死。正好此時長子曹昂跑將過來,將馬匹讓給曹操。曹操因此得以逃命,而曹昂卻死於亂軍之中。
諸將此時已反應過來,紛紛前來救援,曹操這才穩住陣腳。
此時,夏侯惇所部青州兵乘著亂勢,燒殺搶掠。平虜校尉於禁看見這種情況,命令部下一路剿殺。青州兵急告曹操,說於禁與張繡勾結造反,對自己人大開殺戒。曹操大驚,命令諸將整肅部隊,迎向於禁所部。卻說於禁眼見曹操近前,竟不上前,而是命令軍兵穩住陣腳,安營紮寨!這種做派,像極了造反。於禁的部下,也有見慣世麵的,趕緊對於禁說:“將軍剿殺亂兵,如果不趕快對曹丞相說明,恐怕會有惡人先告狀。
現在將軍先行立寨,更加會讓丞相以為你舉兵反叛了!”於禁不動聲色,說:“張繡賊兵正在追擊,如果不先立寨,穩住陣腳,如何迎敵?現在為自己辯白是小事,殺退張繡才是大事!”
張繡追至,於禁指揮部屬,大敗張繡。於禁一路追殺,將張繡趕出百餘裏外,確保了曹操的安全。
一個人要想出頭,就得在非常之時,行非常之事。曹操手下,猛將如雲,於禁本非極為出色的人物,要贏得曹操的賞識絕非易事,所謂富貴險中求,就是這個道理。所以,於禁發現夏侯惇所部趁亂搶劫,立即抓住這個機會,在沒有得到任何授權的情況下,讓自己的部隊當起了“憲兵隊”。
這樣做,要冒得罪夏侯惇的風險,卻極有可能贏得曹操的青睞,曹操向來以嚴治軍,於禁賭的正是這一點。
當曹操聽說“於禁叛亂”,迎麵而來時,於禁本該立即迎上前去,訴說情由。但這個時刻,於禁福至心靈,決定將冒險進行到底。他非但沒有去向曹操彙報,而且擺出了一副十足的叛亂之象。因為他知道,趁勢追殺的張繡是他此刻最大的敵人,也是他此刻最大的貴人。隻要擊敗張繡,所有的前期鋪墊都將獲得豐厚的回報。
於禁能做出這個匪夷所思的決策,是因為他在一片混亂之際,保持了極為清醒的頭腦。這也表明,他的戰略眼光是勝人一籌的。
曹操並沒有追趕張繡,而是聚兵收將。於禁一看,知道訴說的時機已到,就入帳進見曹操。
曹操板著臉,一言不發。於禁心中暗自高興,卻不動聲色地彙報說:“青州兵趁亂搶掠,大失民望,所以我將這些為非作歹之徒剿殺了。”
曹操向來是直抒胸臆的,不理他這個茬,直接問他最為關心的問題:“你剛才明明看到我已經來了,為什麼先要自立營寨?”語氣中透出一股殺機。
但曹操越是生氣,於禁反而越是開心。
於禁不慌不忙地回答道:“當時張繡追擊甚急,當務之急是擊退宛城的賊兵。如果不立寨穩住陣腳,勢必不敵,所以情急之際,我來不及向丞相稟告,就先迎擊張繡了。”
曹操沒有想到於禁竟然會這樣回答。於禁擊退張繡的事實已經擺在麵前,這幾句話就像點睛之筆,頓時讓“事實之龍”破壁而去,一飛衝天。
曹操聽得心花怒放,高興地說:“這一場劫難,我逃得十分狼狽。你能在亂軍中,有如此心智,整肅內部軍紀,迎擊外部悍敵,真是不容易啊!即便是古代名將,恐怕也做不到這樣。”當即賞賜於禁金器一副,封其為益壽亭侯。同時,曹操還嚴責夏侯惇治軍不嚴。於禁的冒險果然得到了豐厚的回報。
這一場狼狽不堪的逃命,曹操顯然沒有放在心上,於禁的優異表現更是讓他心情大好。以曹操超強的心理免疫能力,他本來是要放聲大笑的。
但是,他想起了為了保護他而死於亂軍中的典韋、曹昂和曹安民三人,心情不由得沉重起來……
心理感悟:敵人是一種包含了朋友成分在內的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