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徐州被曹操圍攻,陶謙向孔融求救。孔融又派太史慈向素不相識的劉備求救,劉備聽到孔融的召喚,第一句話就是:“孔北海也知道世上有個劉備啊?”孔融是名滿天下的大人物,而劉備還是默默無聞的小人物,僅僅是孔融知道世上有個劉備就已經讓劉備雀躍不已了。劉備這種因被人(尤其是名人)認可而自覺得到莫大恩惠的感覺和關羽今天之於張遼的受惠感也是一致的。
張遼隨即退走,次日改到東門挑戰。鎮守東門的是張飛,張飛是個急脾氣,一語不合,就出城與張遼廝殺。關羽聞報,擔心張飛傷了張遼,急忙趕到東門。
張遼一看關羽也從東門而出,心知不是對手,急忙退去。張飛正待拍馬追趕,卻被關羽勸止。
張飛納悶道:“張遼怕我而走,哥哥為什麼要將我叫了回來?”
關羽微微一笑道:“你可不能小看張遼,這個人武藝可不在你我之下。你以為張遼是怕你而走,其實不然。是我昨天說了他一頓,他頗有些恥於在呂布手下聽命,也有些歸順之意,所以才會見到我來,就拍馬退走了。”
張飛、關羽這兄弟倆可真有意思,兩人都將張遼退走歸功於自己。張飛認為張遼是打不過自己,因而懼怕而退;而關羽則認為張遼是個有忠義之心和羞恥之心的人,此前被自己一番話打動,今日見麵不好意思而去。兄弟倆的這個無傷大雅的分歧,正好反映了人們在認知上普遍存在的“自利性偏差”。
人們並不能客觀地評價自己在某項成功中所起的作用,而總是傾向於高估自己的貢獻。夫妻兩人總是認為自己做了更多的家務,公司的管理層總是認為公司的贏利更多歸功於自己的商業智慧和辛勤付出,而不是其他的高管。甚至連科學家也不能例外,班廷和麥克勞德於1923年因共同發現胰島素而獲得了諾貝爾獎。班廷聲稱,作為實驗室領導者的麥克勞德更多的時候充當的是研究的障礙而不是助力,而麥克勞德則在發表與該項發現有關的演講時根本不提及班廷的名字。
關羽的這種認知更加深了他對張遼的好感,他內心充滿了一種獲得認可的滿足感,這種滿足感與曹操剛剛贏得陳宮的擁戴與追隨時的滿足感毫無二致。
再說呂布,見高順、張遼攻城不下,親自率兵來攻。
呂布指責劉備背信棄義,劉備沒法像對待高順那樣安忍不動,隻好硬著頭皮出來搭話。
劉備在城牆上說:“這實在不是我的罪過啊。曹操打著天子的旗號,給我寫信,要我表態,不容我不回信啊。我其實是虛與委蛇,做不得真的,還望兄長能夠理解劉備的難言之隱吧。”
劉備又一次公開撒謊。說謊總是這樣,一個謊言並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當你啟動了一個謊言後,為了掩蓋這個謊言,你必須一個接一個地繼續撒謊,以堵住越來越多的漏洞。
要讓他人相信自己的謊言,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短時間內,要顧及多個細節,諸如用詞、停頓、聲調、表情、手勢、呼吸、臉頰的變色、冒汗等。而這其中最容易暴露謊言的是表情,因為麵部的表情與大腦中的諸多情緒區域直接相關聯,而與言辭的關聯則要間接得多。當情緒產生時,麵部的肌肉會不知不覺被激活,說謊者很難或幾乎不能控製這些麵部肌肉運用造成的微妙表情變化。說謊同時還會帶來內心的罪惡感,這也是內外不一致帶來的認知不協調。罪惡感的存在直接導致表情神態上的不自然,這是謊言會被人識破的重要原因。
但劉備實在是一個不世出的撒謊高手,他的這一番苦苦哀告,打動了呂布,讓呂布信以為真。呂布隻是圍住小沛,卻不再攻打。為什麼劉備的謊言能夠騙過呂布呢?
除了劉備有這方麵的天賦之外,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對呂布撒謊,並不能激發劉備內心的罪惡感,相反得到的卻是一種報複的快感。
呂布奪了劉備的徐州,讓劉備隻能在小沛安身,劉備表麵上毫不在乎,內心卻深受傷害。但呂布實力強大,劉備沒法用硬碰硬的辦法來加以報複,現在撒謊則或多或少地補償了劉備的報複心理。既然內心沒有撒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