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之死,讓曹操受了驚嚇。曹操的病勢日漸沉重,經常頭疼欲裂,無法忍受。眾官遍求良醫,但均無療效。
華歆入奏說:“王上知道神醫華佗嗎?”
華佗的名聲就像管輅一樣,早已經通過各類傳奇故事被“神化”了。這些故事也利用人們“易得性直覺”造就的翅膀而展翅高翔。每當我們津津樂道於這些奇聞逸事的時候,就是在給華佗的光輝形象不斷地貼金。
曹操說:“我倒是聽說過他的名頭,但不知道他的醫術如何?”
華歆立即向曹操轉述了好幾個關於華佗神技的故事,並將華佗譽為當代之“扁鵲”。
病急亂投醫,幾乎無人可以幸免。曹操深受頭風之苦,立即派人將華佗請了過來。
華佗給曹操診脈後,淡淡地說:“這是風息所患之病。”從華佗的語氣來看,這個病似乎也不難治。
曹操說:“我平日患偏頭風,不時發作,疼起來五七日不思飲食。你能治好嗎?”
華佗略帶驕傲地笑了一笑,說:“這個病的病根在腦袋中,如果不能將裏麵的風涎取出,再怎麼服食湯藥,也是沒有用的。我有一個辦法,請王上先服用麻沸散,然後用利斧砍開腦袋,取出風涎,這個病就可以根除。”
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看,曹操所患之病應該是“慢性硬腦膜下血腫”,確實可以通過開顱手術進行治療,其成功率在百分之九十以上。
雖然華佗已經發明了世界上最早的麻醉劑——“麻沸散”,可以消除開顱手術的疼痛,但在當時,用利斧劈開腦袋做腦外科手術,實在是太過駭人聽聞。
曹操本已被病痛折磨得脾氣急躁易怒,聽了華佗的這句話,不由脫口而出,罵道:“你是想要我的命嗎?”
這些年來,想要曹操命的人可真不少。在長期的防範心理下,曹操已經變得疑神疑鬼、草木皆兵,這才會有故意編造“夢中殺人”的荒唐之舉。而且,此前吉平想在藥裏下毒刺殺曹操,更是讓曹操對醫者充滿了戒心。
所以,華佗必須首先說服曹操信任自己,然後才有可能說服曹操接受開顱手術。
華佗有些漫不經心地說:“王上有沒有聽說過關羽右臂中了毒箭,我為他刮骨療毒的事情?王上所患的不過是個小毛病,何必多疑呢?
華佗是一個好的外科醫生,但卻不是一個好的心理醫生。他也許是太輕視這件事情了,可是,曹操對自己的腦袋(任何人對自己的腦袋)是不會掉以輕心、以頭試險的。
而且,曹操因為觀看關羽首級受了驚,現在的精神狀態不是很正常。華佗卻以關羽為例來說服曹操,恰好起到了相反的作用。
曹操怒道:“臂上中毒可以刮毒,可是手臂能和腦袋相比嗎?你一定是和關羽熟悉,想要借這個機會來害我吧?”
曹操這句話也是一句昏話。但是隻要我們考慮到頭風之疾讓他痛苦得死去活來,也就不難理解他為什麼會如此“痛令智昏”了。
曹操立即吩咐將華佗下獄,嚴刑拷打。
賈詡過來勸諫,說:“像這樣的神醫,世上罕有,王上不可輕易廢了他啊。”
但曹操已經被病痛折磨得幾乎失去理智了,根本聽不進賈詡的勸諫,反而更加催促對華佗用刑狠打。
任何發生於某個個體的病痛,其實都是一種社會病,都會對個體之外的他人(乃至社會)造成影響。而這種影響的嚴重程度與罹患病痛的個體的社會地位正向相關,越是大人物,其病痛對社會造成的負麵影響就越大。
如果曹操沒有患病,應該不會這樣對待華佗。如果曹操不是大人物,也沒有權力來這樣對待華佗。所以,我們既要關注病痛的個體性傷害,也要關注病痛的社會性傷害。
華佗受刑不過,屈打成招,隻好承認了謀殺魏王的罪名。
殺,還是不殺?
當然是殺無赦。
對於一個飽受折磨的病人來說,也許傷害他人能給他帶來一種畸形的快感……
心理感悟:病痛是雄心最大的天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