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個月時間,安嶺差不多掌握了敘縣糧食局的全部情況,除了個別處於產假、病假的職工,因為時間關係沒在見到之外,其他的人都見了,整個局裏的情況也全部裝進了他的腦海之中。
這些情況,如果讓安嶺對其進行概括,安嶺肯定會脫口而出:“複雜難言!”
有句那啥話,說改革前的華夏,為共和國奠定了好多好多的基礎。這話,現在的安嶺,還真信。
因為糧食局的家底就非常不錯。
且不說與糧食直接相關的倉儲、收購、銷售係統,可以完全滿足轄區內每個民眾的需要,因為這個,在全國各地都一樣。
敘縣糧食局的“家底”,主要體現三個方麵:
一是裝備方麵的家底較厚。運輸家底,12輛載重汽車隻是編製內的,而且大多是新車,除此之外,在車庫裏還有8輛處於半報廢狀態的汽車,因為這些汽車,運輸隊裏沒有師傅願意開它們,所以檢修廠趁機提出暫時報廢,將之開進車庫就不管了。
據安嶺了解,這些車輛,哪怕自己係統的人不開,也應該將之修好,賣給社會上其他單位,甚至組織社會運輸。此時,有重卡的單位還是比較少的,當然,此後則更少。
但無論如何,這種單位重卡一直可以用到最終報廢才結束,此後才會任由社會運輸力量介入相關運輸業務。
而車輛器械檢修廠,不隻是修車,還要檢修糧食係統的各類機器、器械,所以這個廠除了無法對發動機缸體進行大修外,其他能力差不多都具有。其綜合維修能力,甚至在敘州地區僅次於省汽車運輸公司57隊的維修基地。
但這兩個技術設備雄厚的企業,在代仲傑時代,不但沒給糧食局帶來什麼直接的利潤,每年還為此要消耗糧食局二十餘萬元。
二是生產能力比較強,當然也可以稱之為過剩。糧油加工廠,一年能加工各類糧食300萬噸,但每年實際加工量為60萬噸左右;食用油加工能力可達8萬噸,最大年加工量才2.7萬噸,平均才2萬噸。糧食局酒廠,可年產各類原酒5萬噸,但實際上年產量隻有8000噸,這個生產量,在敘州各類酒廠中能排進前五,但其產能卻是第2名。
至於糕點廠,道理同樣,廠子條件很好,設備也很多,但卻隻生產一種米花糖。尼瑪,夢境裏那麼多品種的糕點美食,到了現在一個若大的廠竟然隻生產一種米花糖,而且這種米花糖還隻有一種包裝。真是暴殄天物啊!
以上兩項說明,當年國家對敘縣糧食局,投了相當多的家當,但這些家當,最終所發揮的效果卻並不明顯,甚至還成了國家的負擔。
第三項則是糧食局像個大社會,很多社會功能他都要承擔。譬如,局裏就有一個“糧食局幼兒園”,由綜合科管理;此外,局裏掙的錢,大部分也用於職工宿舍了,因為這個時代沒有商品房,隻有單位給職工分房子,而糧食局也不能比其他單位差是不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