鯊魚翅在我國民間通常簡稱魚翅,為傳統名貴食材之一,是山珍海味中的一種,以藍鯊、青鯊的鰭製成,通常與雞湯等煮成魚翅羹。魚翅是略帶彈性的堅韌軟骨組織,由軟骨細胞、纖維、基質所構成,有機成分有軟骨黏蛋白、膠原、軟骨硬蛋白等,膠原較多,形似筋質,遇熱後膨脹軟化,甚至融化成膠狀物。
魚翅按顏色分黃、白、灰、青、黑、混(黃白色)6種,其中黃、白、灰三色較優。按產地和焙製方法分淡水翅、鹹水翅,淡水翅用日光曬幹或用石灰水浸漬而成,質量較好;鹹水翅用鹽水浸漬,質量次於淡水翅。按形態完整與否分排翅和散翅,漲發後成整隻的為排翅,為上品;漲發後散開成一條一條的叫散翅,為次品;排翅又稱鮑翅、裙翅、群翅,選用質量較好的五羊片、青片、牙揀翅等漲發而成,漲發時采取保形方法使翅針通過柔軟的骨膜連在一起,呈扇形梳狀,形狀完整,美觀大方;散翅用較薄小的魚翅漲發而成,翅針根根分離呈粉絲狀。鰭按生長部位分背鰭、胸鰭、臀鰭、尾鰭,背鰭製成的叫脊翅、背翅、劈刀翅,翅多肉少,質量最好;胸鰭製成的叫翼翅、上青翅,翅少肉多,質量較差;尾鰭製成的叫尾翅、勾尖、尾勾;臀鰭製成的叫荷包翅、翅根。尾鰭和臀鰭肉最多、翅最少,質量最差。
魚翅與魚皮、魚唇、燕窩、海參、魷魚、蹄筋、銀耳有同等口感,列為八珍。魚翅在市場上的價格甚高,世界各地漁民爭相在海上捕殺鯊魚,鯊魚的肉價值低,捕撈者在割下鯊魚的鰭部分之後將鯊魚拋回海中,以保持更多的空間來存放魚翅,被割掉魚翅的鯊魚不會立刻死亡,因失去遊弋能力窒息而死或被其他鯊魚捕食。
可以采集魚翅的鯊魚屬於皺唇鯊科的白斑星鯊或其他鯊魚,它們棲息在近海,以軟體動物及蝦、蟹、小魚為食,卵胎生,每胎產十餘仔。我國捕撈的鯊魚分布於黃海、東海、南海,即廣東、福建、台灣、浙江、山東等省及南海諸島,它們的鰭含彈性素及多種氨基酸。按中醫典籍記載:魚翅味甘,性平,益氣,補虛,開胃,主虛勞,胃虛,腹瀉,煮食適量,或煆炭研末。
人類最早加工出的鯊魚製品是魚皮和魚唇,宋朝,鯊魚皮和鯊魚唇名噪食界;《宋會要》載,我國從海外輸入魚翅,由福建入口。通常,我們認為吃魚翅始於明代,因為明代食魚翅的記載比較多,宮遷、官第已經常備魚翅,《本草綱目》曰: “(鯊魚)背上有鬣,腹下有翅,味並肥美,南人珍之。 ”《潛確類書》曰:“湖鯊青色,背上有沙鰭,泡去外皮,有絲作膾,瑩若銀絲。 ”《金瓶梅詞話》第五十五回,蔡京官邸中的管家在招待西門慶時說:“都是珍饈美味,燕窩、魚翅絕好下飯。隻是沒有龍肝鳳髓。”明熹宗喜歡吃用魚翅、燕窩、鮮蝦、蛤蜊等十幾種原料做的“一品鍋”。清代魚翅記述更多,《調疾飲食辯》載,“(鯊魚)翅剝去外骨,瑩白如料絲,不受調和,味殊淡”。 越學敏《本草綱目拾遺》載:“今人可為常嗜之品,凡宴會肴饌,必設此物為珍享。其翅幹者成片,有大小,率以三為對。蓋脊翅一、劃水翅二也。煮之折去硬骨,檢取軟刺色如金者,淪以雞湯,佐饌,味最美。漳、泉有煮好剔取純軟刺,做成團,如胭脂餅狀,金色可愛,名沙刺片,更佳。”
吃魚翅是我國一種特有的文化現象,與燕窩、海參、鮑魚合稱中國四大美味。從20世紀 80年代到現在,短短的三十多年,全世界魚翅貿易的總量從不到 4000噸激增至 1.4萬噸,其中中國大陸、香港、台灣三地魚翅消費占全球魚翅貿易和消費的 95%以上。1987年全世界魚翅交易總量為 4907噸,10年後上升到 13614噸,增長近 3倍。國人對天然魚翅的瘋狂追逐,導致魚翅的價格攀升,也造成假魚翅市場的繁榮。香港是目前全球最大的魚翅轉口站及銷售點,港人吃魚翅的風氣約起於 19世紀中葉。魚翅本身沒有特別的味道,煮好後形成透明的絲狀,香港有以肉絲、木耳絲等物裝成的路邊便宜小吃碗仔翅。日本有生產人造魚翅,即素翅,由明膠或粉絲造成,口感不差,價錢低。
我國並非魚翅的主要產地,日本、美國、印尼、越南、泰國等國均產。商家需要從西班牙、印度尼西亞、莫桑比克、菲律賓等國家進口。進口魚翅以菲律賓的呂宋黃為上品,做菜柔嫩腴滑,軟糯爽口。鯊魚屬軟骨魚類,鰭骨形似粉絲,魚翅是鯊魚鰭中的細絲狀軟骨,由鯊魚的胸、腹、尾等處的鰭翅切成絲幹製而成。我國地處溫帶冬季寒冷,旱澇天災頻發,內陸距海洋比較遠,食品保存技術十分發達,幹燥水發工藝最重要,幹燥水發的過程會發生物理和化學變化,食品質地和味道有時會優於鮮品,除去一些有害物質。魚翅的炮製和烹調工藝十分複雜、專業,幾乎不容業餘者染指。
說起魚翅,很多食客、吃貨都是夢寐以求,我也曾經想吃到這種美味的東西,但是吃過無數次海參之後,我對珍貴的食材反倒不是那麼重視了,特別是我尋找到無數山珍海味的食材之後,又用極民間的方法去製作,讓味道回歸,遠離工藝和化學製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