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湖南的傳統菜,也有魚翅,那叫組庵魚翅,又叫紅煨魚翅,用料講究,製作獨特,味道醇厚,魚翅糯軟,解放前曲園酒家操作,頗得食客讚賞。顏色淡黃、汁明油亮、軟糯柔滑、鮮鹹味美、醇香適口,鹹香。
前些時候,鄔衡燕先生轉手從親戚處得到一包魚翅,聯係我幫忙找位好廚師做成菜。我一直寫美食散文多年,在全國各地認識了不少廚師,交往深入的不多,何況魚翅是珍貴的食材,也不敢隨便找人來做,更不敢隨便把食材交給他人辦理,我知道湘菜裏有魚翅,有些湘菜大師是可以做魚翅菜肴的,就給我熟悉的湘菜大師劉憶打電話,他說正好準備了泡魚翅的堿,聽說是我老師,答應幫我把魚翅泡發好。我甚是感激,總算解決了一件心頭大事。我開始沒有想到自己來做這道魚翅,等劉憶泡發好以後,再要劉憶搞點雞湯煨一下,給點加工費。
我的事情煩瑣,找了幾個朋友,誰也不願意接手這事。又跟劉憶多次電話交流,最後確定到他的三味屋私家菜館見麵,把漲發好的魚翅給我,我來製作成菜肴。
魚翅泡發極其複雜,先入開水浸泡,用刀刮去上麵的沙子,修掉邊緣不規則的部分及毛邊,翅較老,需要反複泡、刮兩次以上,直到沙被除淨,收拾幹淨的魚翅投入冷水鍋燒開,加少許堿,沸後用文火煮一小時左右,用手掐得動時出鍋,然後換水漂洗一兩次,除去堿味即可。
我們倆相距的路程比較遠,一個在長沙的河西一個在河東,我趕到劉憶的飯店時,已經是下午兩點多,他已經把魚翅用堿泡發好,浸泡在廚房的水盆裏。我喝了茶來到他的廚房,魚翅浸泡在盆裏,曾經看到薄如紙的魚翅,現在看起來紮實多了,有一定的厚度,泡發的魚翅呈金黃色,半透明,很有誘惑力。我曾經隻吃過做好了的魚翅羹,沒有參與過製作和泡發,看到這樣鮮豔欲滴的魚翅,我非常感興趣,就拍了幾張照片,劉憶換了幾盆清水,清洗幹淨,去除堿味。再在開水裏煮一下,去掉魚翅根部的骨頭。我漲發的是排翅,翅針粗大且骨膜肥厚,用特製的濃湯長時間煨製才能入味,柔嫩腴滑軟糯,口感滋潤、舒適爽口。
我急著回家,就把漲發好的魚翅打包,要了一份高湯。魚翅還要經過一個過程,那就是把煮過的魚翅蒸半個小時,用清水衝洗,洗掉那些肉,隻剩下魚翅絲。我卻認為,作為家庭做法的魚翅,魚翅上的肉是可以吃的,並不一定要洗掉,所以我改變通常的做法,用60℃的溫水把魚翅浸泡,處理好輔料的事情,在這個 H7N9禽流感高發的季節,菜市場的活禽交易已經停止,要想買一隻老母雞也很難,我隻好把主要的輔料改為豬肚,用一個完整的新鮮豬肚,在清洗幹淨之後,切成條狀,寬約 1.5厘米,長四五厘米。
高壓鍋等器材的使用無法把握火候和時間,我就改用一種偷懶的方式,就是用電砂鍋,以煲湯的形式來煨魚翅。還在輔料裏加入瘦肉,帶有 1/4的肥肉,總重量大約一斤,切成坨,兩厘米寬,三厘米長,一厘米厚。
先用平鍋冷水煮豬肚,煮開水,讓豬肚條內麵變成白色,外層改變顏色,撈出浮沫。撈出豬肚條,用冷水衝洗,再加薑片煮,等待豬肚有清香味為止。瘦肉用冷水煮開,清水洗去肉上的浮沫 ,加三到四片薑。
電砂鍋煨四個小時之後,瘦肉已經可以用筷子插進去,豬肚子因為在冰箱中冷凍過一段時間,還無法插進去。加入魚翅,讓魚翅與豬肚條、瘦肉坨一起煨,煨的時間設置成 8小時,再加入高湯,繼續煨兩小時,魚翅的根部連在一起,魚翅絲已經一根根全部暴露出來,散開著像紮起的一把把小粉絲,打去油沫兒和油皮,蕩開油腥,隻舀湯,這就是我做的豬肚翅。
我舀了一小碗,湯極其鮮美,濃香撲鼻,魚翅根部沒有融化的魚翅肉,有魷魚的韌性,咬下去有一點點彈性,容易撕裂,魚翅肉融化的部分,在吸的時候,從齒間滑進嘴裏,魚翅絲非常地滑,在舌尖上可以自由溜動,加之兩頭小,又比較短,隻有一寸多長,很具動感。咬在牙齒上,魚翅絲有韌勁,沒有脆的感覺,能夠承受牙齒的力量,咬斷還是有脆脆的聲響。魚翅用手一掰,隻會變彎,不會折斷,耐火候。堿炮製的魚翅已經改變了它的肉質組織結構,不完全是純粹的膠原蛋白,有濃烈的魚腥味和透明度,吃起來比較爽口且有彈性。魚翅撈飯的米飯黏性更強,不易脫落。魚翅泡發前為白色,做成熟食則為晶瑩剔透的半透明狀或接近全透明狀,形態飽滿,有彈性,光澤度很高,咬起來有骨感,口感韌度好,一端稍顯圓粗,另一端為漸細的針狀,翅針之間有翅肉相連。抓兩頭往兩邊扯,有彈性不容易斷,泡的水非常清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