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蔥在我老家鄉下叫胡葉或胡也,是小時候冬天采挖的時新菜蔬之一。胡蔥根部宛如蒜頭的小疙瘩白白嫩嫩如凝脂,我們俗稱薤白,記得漢樂府民歌《薤露》有雲:“蒿裏誰家地?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複落,人死一去何時歸!”
童年的冬天,總是有段白雪皚皚的日子,我們的飲食極其單調乏味,除了禁得起霜雪冰凍欺壓的蘿卜、白菜之外,很少有種植的蔬菜存活。農民在冬天主要吃夏季、秋季準備的幹菜或醃菜來熬過漫長的冬季。隆冬季節,農民開始冬耕,水田浸冬,土地深挖。挖過的土地在嚴寒的冬天會長出一些綠色的小苗,一般有兩三寸長,那就是胡蔥。
我很喜歡采挖胡蔥,一是寒冬剛過就可以到土地裏去尋找,有說不盡的野趣;二是凡摘過胡蔥之手,清洗幾次以後,手上仍是餘香縷縷,那股香味極其迷人。
越過冬天的嚴寒,返回蕭條的土地,胡蔥從草堆或植物腐爛物的地方冒出來,三三兩兩地散落開來,這樣的胡蔥長得比較長,有五六寸,翠綠的蔥苗筆直伸展。回暖的山村,不僅花草開始繁茂,地裏也熱鬧起來,孩子們成群結隊地背著背簍,帶著小鋤頭,來到向陽坡上挖胡蔥、鼠薿。放學的孩子散滿山坡,他們拿著小鋤頭到處尋找,一看到零散長出土的胡蔥,舍不得用手去拔,怕拔斷了,用小鋤頭挖,連根帶須挖出來,敲掉土塊,拿在手裏,欣喜如狂。孩子們一會兒分散開來,一會兒又聚攏起來,他們分散是為了搜尋各自的目標,挖到最多的胡蔥;他們聚攏是為了分享采挖的喜悅,炫耀自己的收獲。誰采到的胡蔥最多,誰家的晚餐就越豐盛,所以,小夥伴們既是好朋友,又是競爭對手,誰也不願意輸給誰。
胡蔥在突然裏逃避顯眼,看上去層次分明,不僅通體碧綠,深埋於地下的根莖有冬天白雪般潔白,確實值得文人謳歌和讚美,卻隻是被人采摘,甚至厭惡。胡蔥散落在荒山野穀的沙礫土壤中,一根根一蓬蓬擠在一起。在陽光明媚的春日裏,草甸上、枯草堆的胡蔥經春雨的滋潤後格外地粗壯,它們從草堆裏伸出柔弱的懶腰,靜聽朗朗的童聲由遠而近,等待兒童的親近和發現。
胡蔥別名火蔥、青蔥、蒜頭蔥、瓣子蔥、凍蔥、葫蔥、冬蔥、回回蔥、蒜蔥、分蔥、科蔥、亞實基隆蔥,為百合科蔥屬二年生草本植物,嫩葉及鱗莖可以做調料,鱗莖可以做醃漬原料,很多人家做醃菜。冬季生葉,夏季枯萎,葉圓筒形,綠色,先端尖,柔軟。須根,莖短縮呈盤狀,葉由葉鞘和圓錐管狀葉片構成,著生於莖盤上,葉長15- 25厘米。分蘖性強,能形成鱗莖。鱗莖傾斜,長卵形,長三厘米左右。數個鱗莖密生聚集,基部相連,接合部分擠成棱角形。鱗莖外皮赤褐色或銅赤色,耐貯藏。植株晚春開花,花莖中空,花淡紫色或黃白色,傘形花序,頂生,花期 3- 4個月,不易結子。極少結果,果為蒴果。種子黑色,圓三角形。取用鱗莖者,切去須根,除去鱗片葉,洗淨泥沙,鮮用或曬幹備用,或全株洗淨泥沙做鮮蔬用。
我們吃新鮮的胡蔥比較少,最多的是把胡蔥曬成醃菜,胡蔥采挖回來以後,剝去外皮,洗掉根須上的泥土,胡蔥就明顯地分成綠白兩色,放在通風幹燥的地方,經過兩三天就風幹成黑色,再切成一厘米左右一截兒,有的幹脆不切,直接放進瓷壇子裏,醃起來,成為最香的醃菜,吃到時候從壇子裏取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