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記載,馬誌雲:胡蔥生蜀郡山穀,狀似大蒜而小,形圓皮赤,梢長而銳,五月、六月采。保升曰:蔥凡四種,冬蔥夏枯,漢蔥冬枯,胡蔥莖葉粗短,根若金燈;蔥生於山穀。頌曰:胡蔥類食蔥,而根莖皆細白。或雲:莖葉微短如金燈。或雲:似大蒜而小,形圓皮赤,梢長而銳。李時珍曰:胡蔥即蒜蔥也,馬誌、韓保升所說是矣,非野蔥也。野蔥名蔥,似蔥而小。胡蔥乃人種蒔,八月下種,五月收取,葉似蔥而根似蒜,其味如薤,不甚臭。江西有水晶蔥,蒜根蔥葉,蓋其類也。李鵬飛《延壽書》言胡蔥即子,蓋因相似而誤爾。今俗皆以野蔥為胡蔥,因不識蒜蔥,故指蔥為之,謬矣。

胡蔥原產於中亞,在古巴是主要栽培的蔥種類,日本也有栽培。我國以華南地區栽培較多,特別是廣州等地,北方栽培較少,需從南方運進。胡蔥多長於幹旱貧瘠少人煙的山梁野穀,清明時節最為茂盛,人們在上墳祭祀之餘順便摘些回家,過了這段時間,胡蔥就開始慢慢老去,再也沒人采挖,還是很討厭它。

胡蔥抗寒力強,耐熱力弱,生長在 22℃左右,10℃以下生長緩慢,高於 25℃生長不良。鱗莖在夏季高溫前形成,要求長日照。炎夏地上部分枯死,地下鱗莖進入短期的生理休眠。屬綠體春化型,要一定時間的低溫才能抽薹。鱗莖繁殖,8- 9月間栽植。

我最喜歡吃的是胡蔥炒飯,用米飯配胡蔥炒製而成的,胡蔥香味特別濃,比香蔥炒出來的飯菜要香。米飯最好用熱米飯,這樣炒出來的米飯鬆散好吃,胡蔥的香味全部為米飯所吸收。其次是胡蔥炒臘肉,臘肉不能用大塊的,還是切成筷子大小的絲,一寸長短,把油炒掉,再加胡蔥炒,加紅辣椒絲,味道極其鮮美,特別是胡蔥的香味滲入臘肉,臘肉除了鹹香,還有胡蔥的香味。

在江南一帶,有最古老的胡蔥菜肴。南宋年間,杭州稻香村熟食野味有胡蔥野鴨。清明時節,江南婦女做的團子,分甜餡和鹹餡,鹹的就是用豆腐幹、雪裏蕻、春筍、胡蔥四菜炒製,做團子的餡。常州冬至夜有胡蔥煮豆腐,諺雲:“若要富,冬至隔夜吃胡蔥篤豆腐。”蘇州冬天把胡蔥儲存在陶甕裏,甕底澆些水,等到下雪的日子,胡蔥最外麵的葉子幹枯,中間綠色依舊,新長出來許許多多的蔥管,嫩黃色,如韭黃,蔥管厚實茁壯成長,用它燒蟹粉麵,味道極美。太湖洞庭東山有胡蔥炒雞蛋,色彩黃綠映襯,好看又好吃;胡蔥燒塘鱧魚,澆上濃油赤醬,味道很好。

中醫說胡蔥溫中、下氣、味辛,治水腫、脹滿、腫毒。《食療本草》載:“主消穀能食,利五髒不足氣。久服之,令人多忘,根發痼疾。又患狐臭、匿齒人不可食,轉極甚。亦傷絕血脈氣,多食損神,此是熏物耳。”

每到初春,我都要去鄉間找些胡蔥,做一餐胡蔥炒飯,如果胡蔥多的話,還要做一道胡蔥炒臘肉,來滿足那記憶中的味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