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有“三月三,地菜賽靈丹”、“春食地菜賽仙丹”的說法。農曆三月初三,我

們家的長者都熱衷於幹一件事情,就是買把地菜籽來煮雞蛋吃,說是消除萬毒的。據《中華藥海》載:“正名釋名始載於《千金食治》為十字花科植物薺菜的帶根全草。該品薺同齊:齊者濟也,此草饑荒時能果腹延生,戰傷時可止血活命,功勳頗大,作用齊全故名。”

野生地菜類型較多,闊葉型地菜形如菠菜,葉片塌地生長,基部有深裂缺刻,葉麵平滑,葉色較綠,鮮菜產量高;麻葉型地菜葉片塌地生長,羽狀全裂,缺刻深,細碎如飛廉葉型,綠色,食用香味較好;紫紅葉地菜葉片塌地生長,形狀介於前兩者之間,不論條件好壞,長在陰坡或陽坡,高地或凹地,葉柄呈紫紅色,葉片稍有茸毛,適應性強,味佳。

南方民俗習慣,每逢農曆三月初三,為上巳之日,家家戶戶采地菜置於灶頭,據說可以消滅灶上的螞蟻,保持飲食的衛生。

地菜原產於中國,遍布全世界,我國自古就有采集野生地菜食用的習慣,早在公元前 300年就有地菜的記載。19世紀末至 20世紀初,上海郊區開始栽培地菜,各大城市開始引種栽培,現在南方各省都有栽培。

地菜又名薺菜、護生草、地米菜、菱閘菜、薺、薺菜花、菱角菜、薺薺菜、沙薺、粽子菜、香薺、地地菜、地菜花、三角菜、香善菜、清明草、護生菜、芨菜、細菜、雞心菜、淨腸草、枕頭草、細細菜、田兒菜、家薺菜、欖豉菜、班菜、扁鍋鏟菜、地丁菜、靡草、花花菜、羊菜、淨腸草、清明菜、香田芥、雞腳菜、假水菜、煙盒草、西西、山蘿卜苗、百花頭、俞菜、辣菜、鐵鏟菜等,屬十字花科薺菜屬,一二年生草本植物,適應性強,對土質要求不高,在田邊、路旁、溝邊、荒地、房前屋後均可生長,肥沃的園地、田埂長勢更好。

地菜性喜溫和,有足夠的陽光、土壤不太幹燥就可生長,分布在溫帶地區,耐寒力強。野生於田野,根白色,莖直立,單一或基部分枝,基生葉叢生,挨地,蓮座狀、葉羽狀分裂,不整齊,頂片特大,葉片有毛,葉耙有翼。莖生葉狹披針形或披針形,基部箭形,抱莖,邊緣有缺刻或鋸齒。能長到 6- 20厘米,主莖中分出細莖,葉為披針狀,邊緣有齒,春天開白色小花,總狀花序,花瓣為四。角果倒三角形,扁平,含種子。種子受潮後分泌出黏稠的分泌物,可以粘住蟲子,在水中消滅蚊子的孑孓,是種有益的野草。

地菜善變,無論顏色、形狀都變,長在少草的地方匍匐在地上,葉子呈鋸齒狀,有時鋸齒大,整片葉子看上去像從葉子中間的莖上生出許多瘦長的葉子來,顏色很深,灰紫色,不仔細找根本發現不了;長在菠菜地裏往上長,葉子沒齒,顏色碧綠,模樣與菠菜相似;周圍有淺淺的或灰綠色草,既不匍匐也不站著,顏色變灰綠,葉子有淺齒,和周圍的草一樣,葉表一層細細的茸毛。我們采挖時,每找到一棵都是一次勝利,有時候第一遍尋找過去沒有發現,回頭突然發現一棵肥大的家夥正趴在那裏,你就會激動不已。

人工栽培的地菜以板葉地菜和散葉地菜為主,板葉薺菜又叫大葉薺菜,植株塌地生長,葉片淺綠色,天而厚,葉緣羽狀淺裂,近於全緣,葉麵平滑,稍具茸毛,遇低溫後葉色轉深,抗寒和耐熱力較強,早熟,生長快,產量較高,風味鮮美;散葉薺菜又叫百腳薺菜、慢薺菜、花葉薺菜、小葉薺菜、碎葉薺菜、碎葉頭等,植株塌地生長,葉片綠色,羽狀全裂,葉緣缺刻深,葉窄較短小,綠色,葉緣羽狀深裂,葉麵平滑茸毛多,遇低溫後葉色轉深,帶紫色,抗寒力中等,耐熱力強,冬性強,香氣濃鬱,味極鮮美。

上海、江蘇、安徽人工栽培地菜已有百餘年曆史,春、夏、秋三季均可,地菜的種子、葉和根都可以食用,有明目、利水、和脾、止血等功效,用於治療產後出血、痢疾、水腫、腸炎、胃潰瘍、感冒發熱、目赤腫疼等症。祖國醫學認為地菜味甘、性涼,歸肝、脾、腎經。懷孕或哺乳期婦女忌食,有心肺疾病患者在服用時亦應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