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菜是大家熟知的一種野菜,我曾經在小學讀過張潔在 1978年寫的《挖薺菜》,是我們的小學課文。課文告訴我舊社會的痛苦,舊社會的傷痕永遠銘刻在父母一輩的心裏,做父母的總希望孩子們不要忘記曆史,不能忘記苦難,要珍惜現在、開創未來,有個他們未曾經曆過的新的生活。

小時候,每逢周末,我們三五成群相約到田野裏、山塘邊挖野菜,挖的大多是地菜,地菜田埂上滿地遍布,很容易找,葉子寬大、肥美。一棵地菜從根部分蘖出三四個頭或六七個頭來,每一個頭都有一根花莖從各自的菜心挺出來,可以長到尺把高。每根花莖可以分出許許多多叉來,每根叉都能開花。花莖一邊開花一邊往上長,下麵結籽兒,上麵正花,花細小,白色,無味;有的有微弱的氣味,人聞不到,小蟲子常在花間飛舞。花籽兒極細小,色金黃,像煮熟的鯽魚子。

地菜是野菜之王,古今中外無數詩人在自己的詩作中歌頌地菜的美味。《詩經》有“甘之如薺”,古人知道地菜味道之美。唐代,人們用地菜做餡包春餅。宋代,辛棄疾有“春在溪頭薺菜花”,蘇東坡有“時繞麥田求野菜,強為僧舍煮山羹”。陸遊有“手煮牆明薺,美若乳下腸”。“春來薺美忽忘歸”。清代,鄭板橋題詩畫“三月薺菜饒有味,九熟櫻桃最能名”。現在,北方人用地菜包春卷,地菜被稱作春菜。

地菜營養豐富,含蛋白質、脂肪、膳食纖維、碳水化合物、胡蘿卜素、維生素 B 1、維生素 B 2、煙酸、維生素 E、維生素 C、鈣、磷、鐵、鉀、鈉、鎂、錳、鋅、銅和硒等成分,蛋白質、鈣、維生素 C尤多,鈣超過豆腐,胡蘿卜素與胡蘿卜相仿,還含有11種氨基酸。

地菜的食用方法多種多樣,可燉、可煮、可炒、可烹、可拌、可燴,還可做餡兒、做湯。地菜清炒味道鮮美;加筍絲或肉絲一起炒,味道更加鮮美,唇齒留香;攬鹽是包春卷的好材料;嫩時同豬肉或雞蛋一起包餃子,味道鮮美;用豬油清炒,味道極佳;下火鍋燙食,軟糯清香,油而不膩,湯味鮮美,開胃提神;做湯色澤誘人、味道鮮美。現在的美食,有薺菜山雞片、薺菜豆腐湯、薺菜雞蛋湯、薺菜荸薺湯、薺菜蜜棗湯、薺菜大魚頭湯、石榴皮薺菜粥、薺菜苦瓜瘦肉粥、薺菜白茅根飲、薺花當歸茶、薺菜茶、苦瓜薺菜豬肉湯、薺菜大醬湯、淡菜薺菜湯、花果薺菜等。

這些年清明前後,我們去野外踏青,回家總要捎帶一些地菜,就好像聞到了春天的氣息,品到了春天的味道。在湖南,用地菜煮雞蛋是最常見的一種吃法。雞蛋洗幹淨開火閉蓋煮,先大火,水燒開後,轉中火;雞蛋煮熟,取出雞蛋,逐個敲碎,剝去殼。薺菜洗淨,連根一起放到沸水裏煮,直到湯汁變色,飄出濃濃的地菜味,取出煮黃了的薺菜。把薺菜汁倒入盛裝了雞蛋的盆裏,撒些鹽添味,讓雞蛋泡在汁裏一天,使薺菜汁充分進入蛋裏,加紅棗、風球配兩三片生薑一起煮,然後取出食用,每人吃上一碗,祛風,除濕。

地菜有濃濃的青草氣味,有些刺鼻,湯上漂浮著一層細碎葉末兒,煮得越久青草味愈發濃,喝起來還帶著些微青苦味。挑選不帶花又鮮嫩的地菜才好吃,地菜根的藥用價值高,食用時不要摘除;薺菜不宜久燒久煮,時間過長破壞營養成分,顏色變黃;地菜做菜不加蒜、料酒,以免破壞地菜本身的清香味。

三月三的地菜,已經長老了,開出小星星一樣的花朵,不適合包餃子做菜吃了,人們把它煎熬成地菜汁,三月三前後一周都可享用“地菜煮雞蛋”。湖南人講究地菜煮雞蛋的新鮮和配料,地菜要當天采的,既保證地菜的清香及藥用功效完全滲入雞蛋中,又讓紅棗不爛、香甜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