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建明根據湖南的氣候濕潤、雨水多的特點選用上乘祛濕的七星辣為主配料,采用湖南人喜愛的紅燒方法精心烹製,食客在短暫的一瞬間,溫潤細膩的蛇肉在舌尖形成火辣又性感的牽扯帶,那種輕微又華貴的觸感,美妙難言,其口味重,辣中帶甜,爽口勁道,令人百吃不厭,吃後還想吃。
寧鄉口味蛇進入長沙後,經曆了三次用辣技藝變革。先是在茶油、大蒜子、老薑爆過的蛇肉中放幹辣椒粉煨煮收汁;再用新鮮的尖紅辣椒一切兩段煨炒,煨出一鍋紅豔火辣的湯;近兩年廚師們又玩青椒燜蛇,青椒的清香辣再次激活了人們的味蕾,成為湘菜館的招牌菜,極其流行。
長沙吃口味蛇從 1995年開始,寧鄉人唐華在解放路和桂花公園開了九龍酒店、九龍蛇城,在長沙首推寧鄉口味蛇。緊隨其後,金太陽連鎖餐館的老板張筱鈴在湘雅路、鬆桂園、識字嶺、勞動路、車站北路等地的連鎖餐館做蛇肴。金太陽店店賓客盈門,無論是宴席大餐還是聚會小酌,客人點的第一道菜都是寧鄉口味蛇,這樣的盛況持續了五六年。
長沙老班子不吃蛇,傳統湘菜沒有用蛇做的菜。20世紀八九十年代龍鳳呈祥是清燉蛇和雞,也是由粵菜移植而來,隻有高檔宴席才有。在廣東吃蛇的方法很多,有火鍋、蛇羹,可以燜、炒、爆、燉。《清稗類鈔》載:“粵人嗜食蛇,謂不論何蛇,皆可佐餐。 ”《本草綱目》載:“南人嗜蛇。”
長沙做蛇最著名的是“金太陽”,吃的都是野生蛇。蛇至今沒有人成功繁殖,人工養蛇實際隻是圈蛇,把野外的蛇抓來,圍個山頭,不改變山地的自然生態環境,讓蛇在這塊領地生活;圍牆切成弧形,不得有折角,否則蛇沿著折角頭與尾在兩牆之間一搭一搭就爬出圍牆。湖南本地的蛇供不應求,大半從廣州市增槎路國內最大的野生動物聚散地運過來。
蛇宰殺後,剝皮處理幹淨,蛇身斬成 2寸長一段,紅尖椒切 5厘米長的段,紅幹椒隨意切小段。坐鍋燒茶油,下蛇肉爆炒、爆黃,然後盛出,餘油下蒜瓣、幹紅椒、八角、桂皮、香葉炒香,下辣醬炒出紅油,倒入蛇段大火翻炒,讓汁裹在蛇段上,倒入高湯燒開改用中小火煨至七成爛,或用高壓鍋燉 3- 5分鍾,出鍋時再放香蔥、麻油和秘製調料。揀出八角桂皮香葉,把紅尖椒下鍋,調鹽味翻勻,加水澱粉、淋蠔油、撒雞精,大火收汁,淋香油即可。蛇肉不要煨得太爛,七成爛的時候最好,有點兒嚼頭,肉一絲絲的。
蛇膽可以明目,可以泡在白酒裏一股腦兒喝下。蛇肝、蛇鞭、蛇尾可與蛇肉一同烹飪,顧客要提前要求,否則廚師不會做。燉蛇的湯不能浪費,加半隻土雞,燉碗雞湯,濃濃的,除鹽不加任何調料,依然鮮美。冬天喝雞湯非常有助提高免疫力,能防治感冒。
蛇肉質地細膩、滋味鮮美,富有很高的營養價值,深受食客喜愛。蛋白質可與牛肉媲美,含八種人體不能合成的氨基酸,能增強腦細胞活力。膽固醇含量低,可以防治血管硬化。含有鈣、鐵、磷、鋅等及維生素 A、維生素 B 1、維生素 B 2。中醫認為常食用蛇肉可以祛風活血,消炎解毒,補腎壯陽。對痱子瘡癤,關節風濕,腎虛陽痿,美容駐顏等有很高的療效。
廚師根據蛇的種類和大小,以煮、烤、炒、蒸等不同形式創新出啤酒蛇、椒鹽蛇、五香鹵蛇、龜蛇湯等菜式。
密製青椒蛇為帶皮蛇,盛在大鋁盆裏,泛著亮晶晶的油光,長尖青椒埋沒其中,先挑一支辣椒入口,有辣椒的辣香味,手把蛇兩端,舌尖挑起蛇的皮肉,一股強勁的辣味頓時占領整個口腔,肉質非常的爛,很入味,口味較鹹,有韌勁和彈性,像辣椒炒肉,原料采用的是菜花蛇,蛇段比較短小,在足夠辣的同時少了些許鮮味,醬汁蛇深褐色,迷漫著沉鬱的幽香,帶著嫩綠的香菜和豔紅辣椒絲擺上餐桌,我口水馬上湧上舌尖。夾起嫩黃色未脫皮的蛇肉,幽香直撲口鼻而來,引人大嚼,口感濃豔、沁人心脾。鮮嫩、香辣、醬汁味濃的蛇肉雜拌紅豔豔的辣椒,肥肥的蛇段被浸得通紅發亮,蛇肉緊實,泛著透明的油光。順勢一咬,蛇肉脫骨而出,甘香鮮嫩,食後始覺辣,辣得人抽涼氣。細膩鮮辣,醬鹵已入蛇骨,嚼入口中,滿嘴生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