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宮殿在長沙有四處,一家總店,三家分店,最著名的還是坡子街的火宮殿原址。坡子街火宮殿曾是祭祀火神的廟宇,叫乾元宮。

最早建於明朝萬曆五年(1577年),清代乾隆十二年(1747年)擴建,初具規模,清代道光六年(1826年)重修,每年農曆六月二十三舉行大規模祭祀活動,人群熙攘,熱鬧非凡。清代大書法家何紹基在戲台兩側撰寫楹聯:象以虛成,具幾多世態人情,好向虛中求實;味於苦出,看千古忠臣孝子,都從苦裏回甘。古牌坊中門上麵的“乾元宮”三字係清代書法家黃自元書寫。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文夕大火,殿宇焚毀殆盡,民國三十年(1941年)重修。僅恢複火神廟堂,廢墟搭建棚屋,其時小商小販、三教九流,雜居其中,可與舊日北京天橋、南京夫子廟媲美。經營飲食者最多,其風味小吃,為老長沙居民及南北美食家所稱道。

清末至民國時期,火宮殿西廂經營美食,環境高雅舒適,吃早茶、嚐小吃、品湘菜;東廂看戲聽曲,逛火神廟會,其樂融融,體驗拜火神、敬觀音、叩財神等。殿內攤擔羅列、支棚撐傘,成為祭祀、看戲、聽書、觀藝、小吃的鬧市,是長沙市集宗教文化、民俗文化、餐飲文化於一體具有代表性的大眾化文化場所。

抗戰時期,徐特立在火宮殿發表抗日救國十大綱領的演講,田漢經常在這裏與友人聚餐;毛澤東、彭德懷、葉劍英、王首道、王震、胡耀邦都曾光臨過火宮殿;1958年,毛澤東主席視察火宮殿,品嚐了湘菜代表菜及臭豆腐,後逐成主席宴,力求保持傳統,體現湘菜獨特風味。王滿珍(薑炳坤的妻子)親自為毛主席製作臭豆腐。毛主席一邊品嚐臭豆腐一邊說:“火宮殿的臭豆腐聞起來臭,吃起來香。”1973年 5月,數學家華羅庚在火宮殿進行為期一個月的“優選法”試驗;1975年著名音樂大師譚盾,曾為《毛主席視察火宮殿》配樂詩朗誦作曲;接待過美、日、法、瑞士、蘇聯、澳大利亞等國的政界要員、外交官員;美國《食品》雜誌社、日本銀座亞壽多大酒樓、法國旅遊雜誌社和中國香港出版的《中國導遊圖》,都在突出位置刊登文章介紹火宮殿的風味小吃。火宮殿揚名四海。

1956年公私合營,成立火宮殿飲食店。1959年、1960年,拆除棚屋,興建樓房,辟為對外開放單位。1984年、1992年兩度修葺,店堂樓庭,踵事增華。現在長沙火宮殿有限公司擁有中國馳名商標、中華老字號、中華餐飲名店等聲譽,被譽為湘風小吃的源頭、傳統湘菜的代表。火神廟會、風味小吃分別列入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火宮殿以其深厚的火廟文化底蘊,著名的湘風小吃、傳統湘菜,成為長沙曆史文化名城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2001年,火宮殿耗資 1000萬元進行改擴建裝修工程,廟宇氣勢雄偉,宮殿建築古香古色,池塘亭影、小橋流水、廟坪內外金桂飄香,西廂一樓美食街,二樓宴會廳,三樓包廂,各包廂風格迥異,各有特色;東廂設有古戲台,火博館。秉承“一宮二廟(閣)三通四景八小吃十二名肴”,一宮為火宮殿;二廟為火神廟、財神廟;二閣為普慈閣、彌陀閣;三通為南通坡子街、西通三王街、東通司門口;四景為古坊夕照、廟廓生煙、一曲熏風、廊亭幽境;八小吃為臭豆腐、龍脂豬血、煮饊子、八寶果飯、姊妹團子、荷蘭粉、紅燒蹄花、三角豆腐;十二名肴為發絲百葉、蜜汁火腿、瀟湘龜羊、醬汁肘子、臘味合蒸、組庵魚翅、宮殿豆腐、東安子雞、紅燒水魚裙爪、紅煨牛蹄筋、毛家紅燒肉、紅燒狗肉。火宮殿的湘風小吃臭豆腐、姊妹團子、肉絲饊子、龍脂豬血、糖油粑粑、蔥油粑粑等,選料講究、做工精細、造型雅致、口味純正,還有極具特色的腦髓卷。

臭豆腐呈豆青色,外焦內軟,質地細膩,鮮香可口,既有白豆腐的新鮮細嫩,又有油炸豆腐的芳香鬆脆。清代同治年間,長沙府湘陰縣城一家薑姓豆腐店,因一缸醬醃豆腐幹久置而偶創油炸臭豆腐,後在縣城賣得紅火。光緒年間,薑家把臭豆腐搬進長沙火宮殿,到薑家第五代人薑炳坤,在火宮殿經營臭豆腐時,已是全城聞名。1938年 2月,長沙《觀察日報》以“火宮殿,吃喝玩樂門門有,油炸臭豆腐最著名”為題寫道:隻要聞著那股味兒,就該使你垂涎三尺了。到那裏去逛的人,誰不是人手一塊呢?據傳,毛澤東在長沙第一師範讀書時,經常與同學一道來火宮殿吃臭豆腐。薑 12歲學藝,從師訪友,不斷鑽研摸索臭豆腐的製作技術,學會了高超的手藝,從此專門製作臭豆腐,生意興隆。火宮殿的臭豆腐以薑二爹的技術最佳。薑死後,其妻王滿珍帶徒傳藝,將製作臭豆腐的絕技傳了下來。火宮殿負責製作臭豆腐的劉濤雲就是薑妻帶的兩個徒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