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油粑粑是種傳統油炸甜食,火宮殿廚師對傳統糖油粑粑進行改革,選用優質糯米,細磨後壓幹做成扯漿粉砣,用茶油、糖(白硫糖),熬成糖油濃汁。將搓好的糯米坨入糖油汁中煮沸入味。圓潤光滑,色澤紅亮,口感糯軟爽口,甜而不膩。
姊妹團子分鹹、甜兩味,用上等糯米磨成細粉,鹹味包入鮮肉、香菇、味精、芝麻油等原料和成的肉餡,撚成尖頂平底長形錐體,蒸熟後宛如一座玲瓏的白玉小寶塔;甜味包入白糖、麻仁的糖芯,一甜一鹹,糍糯柔軟,鮮甜可口。宋太祖趙匡胤兵敗安徽歙縣,士氣低落,當地人民送來米團,慰勞王師。從此,趙思念再三,從歙縣招來幾個人,令其再做,並命名大救駕。清末民初,長沙銅鋪街薑立仁銅匠製銅器手藝不錯,還擅長烹調,他做的糯米團子就很受鄰裏稱讚。江有二女,姊妹倆租得鋪棚一間開設團子店。姐妹倆美麗聰慧,心靈手巧,做起團子來宛如雜耍,讓人看得眼花繚亂,專門製作甜鹹兩味的團子,引得很多人駐足觀看和品嚐,生意興隆。一天,一位頗有文化氣質的老者吃完團子後對兩姊妹說:“糯米團子,味道一甜一鹹,口感極好,何不改叫姊妹團子?”兩姊妹連忙找來筆墨,請老先生書寫“姊妹團子”四字作為店名。從此,門庭若市,生意越做越大。
饊子用優質白麵及適量精鹽拌和,抽成細條,卷成多環枕頭形狀,投入油鍋炸熟,勻細色鮮,酥香鬆脆。饊子有千餘年曆史,蘇東坡有詩雲:“纖手搓來玉色勻,碧油煎出嫩黃深。夜來春睡知輕重,壓匾佳人纏碧金。”饊子炸成金黃色後,用雞、豬骨熬製的高湯稍煮,入碗時佐以蔥花、香油,可謂糯軟芳香,落口消融。
龍脂豬血由上等生血製作。清代同治年間,火宮殿廟坪內賣豬血的攤擔有幾家,隻有胡家攤擔生意最好。20世紀 40年代,胡家後人胡桂英把豬血做出了名。有一天,一位湖湘名士品嚐胡家豬血後對她說:“你製作的豬血有如龍脂鳳肝之細嫩,以後就叫龍脂豬血吧。”胡桂英自己沒讀過書,有文化人為自己製作的豬血取了個新名字很是高興。第二天,胡請人寫了一塊龍脂豬血的招牌,生意比以往更好。火宮殿廚師以繼承、創新的精神對收取血漿、上火燙血、八碗調料各道工序層層把關,龍脂豬血一直保持著它獨特的芳香細嫩的風味,成為湖湘名小吃之一。
紅燒豬腳色澤紅亮,香氣撲鼻,吃時肉骨分離而不爛,糯軟可口而不膩。近百年前的火宮殿裏有家鄧姓人以賣紅燒豬腳聞名。20世紀 30年代,鄧家一位能幹的媳婦把紅燒豬腳牌子做得更響,該媳婦叫劉春香,嫁入鄧家,改姓鄧,以鄧春香為店名。鄧春香姿色出眾,人又熱情好客,人稱“鄧五摩登”。製作紅燒豬腳選料講究,火候適宜,成為火宮殿著名小吃之一。
神仙缽飯係李子泉所創,李 15歲時在長沙青石橋朱公和鞋鋪學做鞋。1932年,他向姑母借得銀圓兩塊作本錢,在火宮殿內經營飲食;做煮湯鍋,賣鹵菜。不久,他租得四間棚屋開飯店。飯館雖小,頗有特色,品種小而全,地方風味濃。他賣的大米飯用特級柔米,以小陶瓷缽蒸熟,熱乎柔軟,入口爽快,令吃者樂似神仙,因此得名;現在神仙缽飯仍用小陶瓷缽蒸熟,風味別具,很受顧客歡迎。
火宮殿另外有特色小吃、時令小品、廟會素食,藥膳係列,其花色品種多達三百餘種。到火宮殿一遊,可嚐風味小吃,可吃正宗湘菜,可品名茶細點,可聽彈詞湘劇,可觀火廟雄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