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特色美食(1 / 3)

中國東北地區簡稱中國東北、東北、東北地區、東北三省,是中國一個地理大區,狹義上指由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構成的區域;廣義上包括遼寧、吉林、黑龍江及內蒙古東部地區。遼寧有沈陽、大連、鞍山、撫順、本溪、丹東、錦州、營口、阜新、遼陽、盤錦、鐵嶺、朝陽、葫蘆島等;吉林有長春、吉林、四平、遼源、通化、白山、白城、延邊、鬆原等;黑龍江有哈爾濱、齊齊哈爾、牡丹江、佳木斯、大慶、伊春、雞西、鶴崗、雙鴨山、七台河、綏化、黑河、大興安嶺等;內蒙古東部有赤峰、呼倫貝爾、興安、通遼、錫林郭勒等。

春秋時期燕國在東北建有遼東郡、遼西郡。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燕國故土建立遼東郡,大體範圍即今天遼寧省和吉林東南部,秦代長城東起點即遼東。唐武後聖曆元年(698年),肅慎後裔粟末靺鞨首領大祚榮以本部為主結合其他部在白山黑水之間建立渤海國,鼎盛時疆土方圓 5000裏,人口近 500萬,勝兵數十萬人,史稱海東盛國。遼金元時期,居住在遼河上遊的契丹族建立遼王朝;居住在黑龍江、鬆花江流域的女真族入主中原建立金王朝。元至元十四年(1287年)設立遼陽行省統轄東北。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徐達修建山海關,從此東北方向領土即以關東、關外指代。16世紀末,女真族再次勃興強大,清天命元年(1616年)建州女真族領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稱大汗,重建大金國,史稱後金;天聰十年(1636年)四月,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改女真族為滿洲族。1644年明朝滅亡,清軍大舉入關,統一全國,以東北為龍興之地,定盛京為陪都,對東北實行特別治理,隨後東北農業、商業、手工業興起,出現沈陽、遼陽、錦州、長春、吉林、寧安、遼源、哈爾濱等經濟中心。中華民國開始,用東北取代清朝發祥地的原有名稱滿洲。

東北東、北、西三麵與朝鮮、俄羅斯、蒙古國為鄰;隔日本海和黃海與日本、韓國相望;南瀕渤海與華北聯接,總麵積為 145萬平方公裏,總人口約一億。東北地域廣闊,氣候多樣,冬季長達半年,雨量集中於夏季。森林覆蓋率大,拉長冰雪消融時間,森林、草原、淡水、海水魚類豐富。東北水繞山環、沃野千裏,以黑土為主,水域遼闊,南麵是黃海、渤海,東麵和北麵有鴨綠江、圖們江、烏蘇裏江、黑龍江環繞,僅西麵為陸界。內側是大興安嶺,小興安嶺,長白山的高山、中山、低山和丘陵,中心部分是鬆遼平原和渤海凹陷。

東北位於東北亞區域的中心地帶,屬大陸性季風性氣候,自南到北跨暖溫帶、中溫帶、寒溫帶,熱量顯著不同。南部適宜種植冬小麥、棉花和暖溫帶水果;中部適宜種植春小麥、大豆、玉米、高粱、穀子、水稻、甜菜、向日葵、亞麻等春播作物;北部適宜種植春小麥、馬鈴薯、大豆等。東北沿海有漁場 5.6萬平方海裏,還有水庫、湖泊 1358萬畝,為發展水產業提供了有利條件,對建成全國性大型農業(糧豆、甜菜)基地、林業基地、牧業基地、漁業基地、特產基地提供了可能性。

“東北菜”是 20世紀 70年代以後中國大陸餐飲業逐漸流行起來的說法,東北主要名菜有紅扒熊掌、飛龍湯、三鮮鹿茸羹、美味鼻、白鬆大馬哈魚、白扒猴頭、什錦蛤蟆油等數百種。東北烹調原料門類齊全,人稱“北有糧倉,南有漁場,西有畜群,東有果園”,一年四季食不愁。東北飲食恰如東北人一樣直爽潑辣,沒有細致的刀工,留給食客酣暢淋漓的口感,大碗大口的豪邁氣魄,保持著口味重顏色濃的特點。東北菜以燉、醬、烤等烹調方法為主,不拘泥細節,與南方菜肴形成鮮明對比。一般采用深山老林的天然食材,使用最原始的烹飪方法,肉燉出原有鮮味,讓人開胃享受;多用粗糧做粥、飯、點心,光以玉米為原料製成的點心有十多種,如玉米大餅子、玉米麵發糕、玉米麵窩窩頭、東北大麻麵、玉米餷子粥、玉米麵煎餅、玉米麵糊糊等。東北菜主張一菜多味,鹹甜分明,酥爛香脆,色鮮味濃,明油亮芡,講究造型,烹調擅長扒炸燒蒸燉鍋,做的白肉血腸、扒熊掌、金魚臥篷、蜜汁櫻花、什錦火鍋、醬骨架、蘑菇燉小雞、豬肉燉粉條、鍋包肉讓人拍案叫絕。

東北菜味型複雜,有鹹鮮味、鹹辣味、鹹甜味、鹹香味、甜酸味、甜辣味、香辣味、酸辣味、孜然味等。鹹鮮味鹹味較重,清淡鹹鮮味鹹鮮適度,清淡宜人,突出原料本味;濃厚鹹鮮味口味濃厚,鹹鮮可口,香味宜人。鹹辣味鹹鮮香辣,開胃可口。鹹甜味鹹甜可口,汁稠色豔、味道濃鬱。鹹香味有蔥香味、酒香味、椒香味,蔥香味鹹鮮可口,蔥香濃鬱、味厚不膩;酒香味鹹鮮宜人,酒香撲鼻,清淡適口;椒香味椒香濃鬱、略帶麻味、鹹鮮幹香。甜酸味有糖醋甜酸味、番茄甜酸味,糖醋甜酸味甜酸味濃、香味撲鼻、爽口宜人;番茄甜酸味甜酸鹹鮮、番茄味濃、色澤鮮豔。甜辣味鹹辣帶甜、味濃可口。甜香味味道甜美,芳香可口。香辣味鹹辣甜酸、香氣濃鬱、味美可口。酸辣味酸辣宜人,鹹鮮適中,清爽開胃。孜然味鹹辣可口,孜然味濃、香氣濃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