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按照官職大小順序頂替分配住房的方法,被稱為“一列式頂推”。
不過,倘若一直得不到提升,那就十年、幾十年不挪窩,“原地踏步”。
最可悲的是被打成什麼“分子”,從大房子、新房子裏攆出去,趕到最小最破的房子,甚至放逐到邊疆。
在大學裏,則按照學部委員(院士)、教授、副教授、講師、助教這樣的職稱階梯,由大及小、由新而舊分配住房。
這種按照幹部“級別”之差分配住房,是典型的計劃經濟的產物。
這種幹部“級別”之差,在開放、改革的大潮衝擊下,在市場經濟的大潮的衝擊下,逐漸被金錢的“級別”之差所取代:
那些新冒出來的“百萬富翁”、“千萬富翁”們,收入早已遠遠超過政府官員們;
有錢可以買高級轎車,比高級幹部們的轎車更闊氣;
坐火車軟臥原本是相當級別的幹部、教授、外賓、港台人士們的“專利”。最有錢的個體戶,也無法跨進軟臥包廂的門。可是,自1995年10月起,中國鐵道部終於宣布,軟臥實行“認錢不認人”。隻要你花錢買軟臥車票,你就可以坐軟臥。
理所當然,住房製度也受到經濟大潮猛烈衝擊。商品房也是“認錢不認人”。你有錢,你就能買商品房。你願意買黃金地段也罷,你願意買整層以至整幢都可以,唯一的條件是你付得出大把大把的錢。
商品房的出現,表明已經從按“級別”分房,轉變到以錢買房。這是思想觀念的極大轉變。這一大轉變,是商品房的一大貢獻。
尤其是福利分房的“末班車”開走之後,誰都別指望國家給你免費分配房子了。
從“福利公房”到商品房這一巨大的轉變,實際上也就是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在住房製度上的深刻變革。這一觀念的根本變革,牽動千家萬戶。
商品房,是中國一道眾所關注的風景線,是一道看得見又看不清的風景線。
在中國的每一座城市,都崛起了一批又一批靚麗的商品房,吸引著眾多的“眼球”。
打開報紙,連綿不斷的商品房廣告.不時闖進眼簾。
就連走在街上,隔三差五就有人往你的手中塞“傳單”——商品房租售廣告。
大大小小的房屋中介公司,在中國的大街小巷遍地開花。在我家附近,一個一百多平方米的商鋪裏,竟然密密麻麻擠著十三家房屋中介公司!
房價的漲漲跌跌,就像變幻莫測的股市風雲,牽動著家家戶戶……
作為紀實文學作家,我理所當然地關注商品房的出現,關注中國住房製度的大改革。向來寫慣當代重大政治題材的我,把注意力轉向中國經濟領域的大改革。我以為,商品房是觀察和剖析中國經濟領域的大改革的極好的切入點。
最初,我寫出十萬字的中篇紀實文學《商品房大戰》。
《商品房大戰》引起了中央電視台的注意。1997年4月28日,中央電視台“讀書時間”節目播出了就《商品房大戰》對筆者的專訪。中央電視台選中了《商品房大戰》,也是因為商品房正成為眾所關注的熱點話題。
2002年5月,我在深圳遇上“巴蜀鬼才”魏明倫先生時,出乎意料,他跟我談起,他前幾年買房子,曾經參照我在《商品房大戰》中所寫到的多層樓房“金三樓、銀四樓”的購樓原則……
為了反映中國住房製度的大改革,上至建設部部長,下至售樓處小姐以及形形色色的購房者,我進行了廣泛的采訪。我對《商品房大戰》進行大修改、大補充,從10萬字的紀實中篇,寫成50萬字的紀實長篇《商品房白皮書》。
伴隨著中國住房製度的巨大改革,每年都在出新思維、新政策、新觀念、新套套。可以說,這是中國一個令人目不暇接、日新月異的領域:什麼“零首付”、什麼“房屋銀行”、什麼“購房退稅”、什麼“購房入戶”,還有什麼“水景住宅”、什麼“智能化住宅”、什麼“第二套住宅”、什麼“分時度假房”……在六七年前,這些新名詞還聞所未聞!
伴隨著中國住房製度的巨大改革,不同觀念的激烈碰撞發出了火花,引發諸多大爭論:是“福利分房”好還是商品房好?商品房是“高價姑娘”還是房價正常上漲?房地產商是“雷鋒”還是“黃世仁”?房地產業是不是國民經濟的新的增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