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被我選中的這套房子,除了為了遮陽需要拉窗簾之外,所有的窗都可以不拉窗簾——因為對麵是街心花園,二三百米之內沒有高樓,也就不存在“對視”。然而,我家隔壁的那套房子,房型、麵積跟我家一樣,卻正對著另一幢樓,“對視”就很嚴重。

我所買的這套房子,在客廳和三個房間之間,有一條內廊。有了這條內廊,把臥室、書房和客廳隔開,避免互相幹擾,相對獨立,一旦把內廊的門關上,客廳裏的電視機聲音、談話聲就被隔絕了。

對於這條內廊,有的朋友以為很好,也有的朋友以為好雖好,浪費了麵積。其實,廳臥相連的戶型雖然沒有內廊,但廳內諸多房門附近不好利用,而且臥室受幹擾大,動靜不分。比較而言,廳臥分開,臥室私密性得到保證,廳臥功能互不幹擾,能更好地滿足住戶的各種需求。所以,我喜歡這種有內廊的房型。

我選中現在住的這套房子,原因之一還在於有一個四五平方米的儲藏室。

在美國,差不多家家戶戶有儲藏室。由於美國大都是獨立的花園洋房,地下室成了頗大的儲藏室。另外,在房子裏麵,也都設有儲藏室。儲藏室可以用來存放家中雜七雜八的東西,這樣,使其他的房間就不會顯得雜亂。

在中國,現在設有儲藏室的商品房,並不多見。

我的儲藏室用來放書。我把儲藏室的一麵牆全部裝上書架,另兩麵牆則裝滿文件鐵櫃,頂上做了一圈頂櫃。我的大批樣書以及文稿,就有了一個存放之處。

也有的家庭,把這儲藏室作為兒童房。多了這麼個小小的房間,給人們帶來了方便。

我的“裝修觀”也與眾不同。裝修的設計圖,是我自己畫的。我喜歡淡雅、簡潔。我采用白門、白櫃、自家具,但是櫃門把手是鮮紅色的。六年前,在這幢大樓裏,我家是惟一采用白色作為裝修主色調的。不過,進入新世紀以來,白色調開始在上海流行,甚至被視為一種“時尚”。我的裝修講究實用,不喜歡花哨。我不在家中做“吧台”之類。

我的書太多,光是一個儲藏室放不下。在裝修房子的時候,我除了把書房的一麵大牆做了一個頂天立地的大書架之外,在各個房間都做了許多頂櫥。我發現,做頂櫥有很多好處,除了可以裝很多東西之外,由於頂櫥“高高在上”,不占地麵,所以不影響使用麵積。

我與眾不同的是,每天報紙、郵件一大堆,所以每一回看房子,我都留意看一下樓下的信箱——這是一般購房者所不在意的地方。在美國,家家戶戶的門前,有一個很大的長半圓形的信箱。在上海,大樓的信箱顯得很小。我注意到,上海的信箱大致有兩種類型,一種是郵遞員把信件從信箱正麵的一條縫裏塞進去,這種信箱容量很小;另一種則是設立了一個郵件室,前牆是一排信箱。郵遞員來了,用鑰匙打開郵件室的門,從後麵把郵件放進家家戶戶的信箱。這種信箱比較大,能夠放進很多郵件。我當然選擇後者。我最終選定的大樓,就是這種式樣的信箱。我出差或者出國時,就在郵件室裏放一兩個大紙箱作為“臨時信箱”。在這裏,我向房地產商建議,不妨做幾個特大型的信箱,因為像我這樣郵件頗多的住戶不止我一個,比如一些公司。既然每套房子的麵積有大有小,以適合不同的需要,所以信箱也應該有大有小,適合不同的需要。在我所看過的商品房中,沒有一家設立過特大信箱!

每位購房者都有自己的“購房觀”,能夠完全符合自己要求的房子畢竟不那麼容易尋覓。因為購房者是處於被動的地位:開發商已經把房子造好了,你隻能從已經造好的房子裏加以挑選。倘若能夠“量身訂做”,按照你的要求去建造房子,那你就處於主動的地位了。正因為購房者購房時處於被動的地位,所以幾乎沒有一處房子會是完全符合自己要求的,隻能“看主流”。

比如,我現在所住的這套房子,帶衛生間的一間臥室是朝東的,另一間較大的臥室是朝南的。我隻能把那間帶衛生間的朝東的臥室作為主臥室,而把朝南的那間作為書房。由於我用電腦寫作,在陽光明媚的日子裏,書房裏是那麼的亮堂,使電腦屏幕上的字都看不出來。我不得不定製了雙層窗簾,嚴嚴實實,把陽光擋在窗外。朋友們見了,都歎道:“可惜了這朝南屋!”倘若主臥室朝南、書房朝東,那就“布局合理”了,可惜這房子不是我自己設計的。

又如,由於我所住的是點狀樓,廳無法是方方正正的,有一邊是45度傾斜。這影響了廳的利用率和美觀。

對於這些缺點,我隻能說,主要方麵符合要求就可以了。確實,十全十美、沒有缺點的房子,就像十全十美、沒有缺點的人一樣,是難以尋找的。

除了方方麵麵具體的購房要求之外,所有的購房者都還有一個共同的希望,那就是房子能夠升值。

不過,由於我在七年前是為了自住買房子,主要考慮是否符合我的居住要求,所以並未太多考慮升值。沒想到,前些天見到一則出售二手房的廣告,一看,賣的是我所住的大樓裏的一套房子。這套房子麵積跟我家一樣,朝西,樓層也比我家低,居然比我七年前買的價格多了三十幾萬。這意味著我買的房子升值了……

有了替朋友買房的經曆,有了自己買房的經驗,又有方方麵麵朋友關於商品房的談論,於是我進入“角色”。我采訪了建設部部長,采訪了建設部房地產司司長,采訪了房地產專家,“出擊”經濟領域,寫作《商品房白皮書》……

§§七、當“非典”襲來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