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6月7日
就在我完成上海地區的高考作文《忙》之後,2004年6月8日,又應北京《新京報》胡少卿先生之約,寫北京地區高考作文。我不認識胡少卿,不知道他通過什麼途徑打聽到我的電話。
北京的高考作文題:以“包容”為題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作文,除詩歌外文體不限。
與上海的《忙》相比,北京的《包容》要難一些。寫《忙》,我不假思索,一揮而就。寫《包容》,則思考了一下。我不想寫空泛的議論,而是從自己經曆的實例出發,寫出包容的可貴。我找到了切人點——編劇與導演,再加上家庭的經曆,在兩個實例之後,就“包容是可貴的美德”這一主題加以議論,於是很快就完成了這篇作文《包容是可貴的美德》:
我在電影製片廠工作了18年,先是當編劇,後來當導演。常有人間我,當編劇跟當導演的感覺有什麼不同?我說,就工作性質而言,編劇與導演都是文藝創作,但編劇更多的是“個體作戰”,而導演則是“兵團作戰”。編劇是“散兵遊勇”,你喜歡白天睡大覺、通宵開夜車也罷,你愛去深山老林、海濱小島寫作也罷,悉聽尊便。導演則全然不同。導演是“三軍統帥”,要指揮演員、攝影、製片、錄音、美工、服裝、化妝、道具、場記、木工、照明等。那麼多不同工種一起工作,需要協同,需要配合。作為導演,除了電影藝術造詣之外,需要一種品德,那就是包容。
我原本是個急性子,“紅頭火柴”。當編劇的時候,自由慣了,散漫慣了,“紅頭火柴”即便走火,或者跟領導意見不合,或者跟導演見解不同,也就一吵了之。可是,當了導演之後,特別是在拍攝現場,千頭萬緒,導演成了各種矛盾的交叉點。這時候,“紅頭火柴”一旦冒火,就會導致“天下大亂”。有了幾回“森林大火”的教訓,我這“紅頭火柴”漸漸變成“安全火柴”。我懂得了包容,懂得了導演必須善於傾聽各種不同意見,必須善於協調各個工種之間的矛盾。導演雖然是“三軍統帥”,但是事事處處不能用“統帥”壓人.隻有你充分尊重別人,別人才會充分尊重你。就這樣,我的攝製組在現場往往七嘴八舌,誰都喜歡向我提出自己對鏡頭的設想。我喜歡這七嘴八舌的民主氣氛。在我看來,這正是對導演最大的信任和尊重。當然,最後還是由我“拍板”。不過,我在“拍板”前,要在現場充分說明理由,得到了大家的理解,於是全組統一了創作意向,擰成一股繩,工作起來非常默契。
其實,就家庭而言,包容同樣不可或缺。我的小家,最初是夫妻兩人,不久增加了兩個兒子,後來又增加了兩個媳婦,如今很快還將增加新的小成員。小兒子一家在美國,大兒子一家在台北,我笑稱我們家是“一家三地兩製”。長媳是台灣人,我們家又成了“兩岸之家”。年歲不同,閱曆不同,環境不同,工作不同,存在著明顯的代溝。作為一家之主的我,猶如在拍攝現場的導演。我發現,在導演工作中學會的包容,對於小家庭同樣需要。家裏雖然也常常七嘴八舌,但是彼此互相尊重,成了和睦之家。“家和萬事興”,這“家和”的前提就是包容。
包容,不僅是一種美德,也是一種涵養。包容不僅產生和諧,而且產生凝聚力。包容的前提,是寬廣的胸懷。所謂海納百川,首先就是有了大海那樣的胸懷,這才能夠百川並蓄。人人需要包容這一可貴的品格。“散兵遊勇”般的編劇,如能善於聽取各種不同意見,一定會使作為“一劇之本”的劇本寫得更好。就連寫劇本的電腦,那成百上千的電子元件也是依靠“兼容”組合在一起。兼容,其實不就是包容的“電子術語”?!
2004年6月8日,上海
這兩篇作文,分別發表於上海《新聞晚報》和北京《新京報》,並被許多網站所轉載,還被收入2004年的高考作文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