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次高考作文(1 / 1)

2005年6月,我這位“老考生”又一次應上海《新聞晚報》的邀請,參加2005年度高考作文。

我做的是上海卷。2005年上海高考作文命題是這樣的:

閱讀提示,根據要求作文:

近年來,在課堂教學之外,以下現象也大量進入我們的視野,請看一組社會廣角鏡頭——

鏡頭一:武俠小說風靡了幾代讀者,其實以俠為人格理想,是一種由來已久的精神傳統;言情小說則往往將花樣年華與感傷情感交織在一起,這都是作品吸引眾多青少年讀者的原因。

鏡頭二:中學時代《同桌的你》流行歌曲,唱出了莘莘學子的生活,幼稚與成熟,青春與成長,追求與迷茫,是一種難解的情結,在校園的綠草地上總有它的一席之地。

鏡頭三:時至今日,廣告已成鋪天蓋地之勢,連世界名曲也進入了某些品牌的廣告,於是,高雅的古典音樂在一些青少年的耳中成了商品而非音樂旋律。

除此之外,還有各種卡通、音像製品、韓劇、休閑報刊及時裝表演等,因此需要對當今的文化生活作一番審視和辨析。談談它們對你的成長正在形成怎樣的影響。

文章字數不少於800字,不要寫成詩歌,題目自擬。……

看了2005年上海高考作文命題,覺得這一題目切合中學生的現實生活,出得不錯。但是,對於我這位“老考生”而言,就不能完全按照命題去寫眼下的流行文化“對你的成長正在形成怎樣的影響”。我思考了一下,從曆史的角度去談流行文化。我寫出了高考作文《要做清醒的艄公》。

2005年6月14日,上海《新聞晚報》全文發表了我的《要做清醒的艄公》:

就在我用電腦寫這篇作文的時候,從電腦的音箱裏傳出俄語歌曲《卡秋莎》、《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的優美旋律。那是前幾天我在北京乘坐一位朋友的轎車時,從車中傳出熟悉的旋律,使我回到了中學時代。她見我這麼喜歡,就把蘇聯歌曲CD盤送給了我。在我的中學時代,胸前別著“中蘇友好紀念章”,讀著《卓婭與舒拉的故事》、《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長大。我的班級就叫“奧列格班”,奧列格是蘇聯青年近衛軍英雄。在20世紀50年代,我的中學時代,流行的是蘇聯文化。在蘇聯文化熏陶下長大的我,以為“蘇聯的今天就是中國的明天”。伴隨我成長的關鍵詞是“共產主義,愛國主義”。

不同的時代流行不同的時代文化。

到了20世紀80年代,在我的兒子的中學時代,英語課取代了俄語課,美國文化取代了蘇聯文化,喇叭褲和牛仔衣成了時尚,《大西洋底來的人》和《巴頓將軍傳》成為寒暑假裏的最佳讀物。在美國文化熏陶下長大的我的兩個兒子,以為“美國的今天就是中國的明天”。伴隨他們成長的關鍵詞是“財富,財富,還是財富”。他們在大學畢業之後都去了大洋彼岸,直至今日仍生活在星條旗下。

進入21世紀,今日中國的流行文化是多元的。從好萊塢的大片到“韓流”,從香港的金庸武俠到台灣的瓊瑤言情直至剛剛興起的玄幻熱。我總是用羨慕的目光,關注著今日的中學生。他們見多識廣,相比之下,我的中學時代簡直是“老土”。多元文化湧入中國,是中國大開國門的輝煌,也是科學技術進步的見證:一點鼠標,就可以在網絡中漫遊世界,MP3把最新流行音樂送入耳中,電視、VCD、DVD打開了視野,而數碼相機則隨時記錄青春的腳步……這一切都是我的青少年時代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的。

視野開闊,思想活躍,多元文化影響下的新的一代遠遠勝過我們這一代。不過,我也有著隱憂:金錢的追求超越了精神的追求,中國悠久的傳統文化在西方文化的衝擊下變得那麼淡薄。

哦,在時尚文化如同洪水一般湧來的時候,艄公的頭腦中有著清醒的方位感,這才能夠駕馭你的命運之舟穿越波濤到達勝利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