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次參加高考作文,我也成了“高考作文狀元”。2004年3月,我應福州天趣文化公司之邀,前去參加一套題為《作文大革命》的VCD的製作。
在攝影棚裏,我作了作文講座,被錄製成VCD。
2004年9月,這套VCD開始發行。9月13日,《海峽都市報》、《石獅日報》發表我的談話《葉永烈:我們必須為孩子做些什麼》:
記者:你從2000年起就開始參加高考作文考試,是否覺得現在的高考作文對學生的閱曆和閱讀要求很高。您覺得學生在高考作文中相對欠缺的是什麼?
葉:說白了作文就是一種書麵的表達能力。作家寫作其實就是捕捉細節,記者也是如此,奧運會那麼多報道能吸引人,就是把一些比賽中的細節寫出來。而太公式化,正是高考作文中考生缺乏細節的表現。當然光是細節還不夠,還有一個構思的問題,總體構思謀篇布局等,這些都是寫作的技巧問題。
記者:那麼在生活中我們如何捕捉細節,又如何轉換成寫作的素材呢?
葉:作為中學生不要把生活局限於兩點一線,有機會要接觸一點社會,這樣他(她)看到的會更廣一點,作文的思路會打開,細節會更加豐富,有了這些切身的感受和豐富的細節,好作文也就離得不遠了。
記者:有什麼方法能改變中學生怕作文的狀態?
葉:和中學生接觸,他們說得最多的一句就是“我怕作文”、“厭煩它”,其實我曾經也有過這樣的過程,小學一年級的時候我的作文就不及格,得了40分,旁邊蓋著藍色的印章“不及格”。很偶然在11歲五年級的時候,在我家邊上有家報社,掛了個投稿箱,我不知道那是幹什麼的,對它我充滿了神秘感,別人說你把稿子投進去寫得好的就會登出來,我寫了一首詩,結果真的登出來了。那時候在學校可是轟動了,我連升三級從一個普通的少先隊員成為了一個大隊的宣傳委員,從此覺得寫作很有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以後再談技巧。作文沒有什麼捷徑,需要付出努力。我想要說的也就是做到“五多”:多看、多讀、多思(思考、構思)、多寫(隻有寫,不斷地寫才能學會寫作)、多改。
記者:有這種記憶,有如此豐富的體驗,促使您對參與《作文大革命》有了很大的興趣嗎?
葉:我想我們必須為孩子做些什麼。比如說多讀,我提倡要“站在書上看”,就是看書的時候要動腦筋,看完文章要倒過來想一下他們為什麼會這麼寫.這樣不斷想這個問題,一定會有所提高的。寫文章就像變戲法,戲法人人會變,各有巧妙不同,就是看文章的技巧。閱讀很快,走馬觀花,但一旦看到閃光之處,就要下馬觀花。
記者:議論文和雜文往往是孩子最頭疼的寫作文體,很多老師在講議論文和雜文的寫法的時候,會有意套用一些模式化的東西,這樣對嗎?
葉:用統一模式去套,肯定是錯的,但寫作是有一定規律的,把這些規律告訴孩子是必要的,比如散文是形散而神不散,看上去很散,但它是圍繞著主線展開的,把這些告訴孩子讓他們知道寫作的特點、規律,但知道了這些不見得就能寫好,要寫好還是需要做到“五多”的積累。議論文要寫好,材料的生動性豐富性、論點的角度很重要。可以多看些辯論賽,他們有的是在詭辯,但他們能夠自圓其說,還有很多精彩的生活中的例子,有這些我覺得就很難得了。
記者:您每年參加高考作文考試,拿到一個選題,如何在最短時間內判斷寫作形式、立意?
葉:審題很重要,獨特的構思更重要,不要急於下筆,寧可前麵多花時間打腹稿,盡量多產生聯想和想像,比如說要寫《忙》,我會把各種忙的情況一下調動起來,一石擊破井中天,大量事例和想像湧在你心頭之後,文章就順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