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每一個孩子都能寫作》(2 / 3)

記者:其他您想回答的問題。

葉:在出版30萬字的《每一個孩子都能寫作》之後,我又即將推出30萬字的《寫給“小葉永烈”》一書。這本書的書名是上海一家出版社社長取的,要我完成“命題作文”。這本書的對象是青年作者,是創作的入門之書。

是的,一次次參加高考作文,使我仿佛回到了青年時代,使我的心態變得年輕。

正因為這樣,我參加了一次又一次高考作文。也許,在2006年、2007年,我還會應邀寫作高考作文。到了那時候,我再補人新的作文和新的寫作體會。

為《作文,不過如此》作序

2005年,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一本特殊的高考作文參考書,書名叫《作文,不過如此》。我應邀為這本書作序,闡述了我對高考作文的見解:

一看這本書的書名,你就會說:好大的口氣——“作文,不過如此”!

你再看看書的副標題——“北大清華高考狀元的作文秘笈”,你明白了:哦,原來是北大清華高考狀元們在說,“作文,不過如此”!

作文向來是高考的“戰略要地”。掂量一下作文在高考總分中的沉重分量,就可以知道為什麼如今教授作文寫作方法的書鋪天蓋地。

然而,文無定法,世上沒有“作文公式”可供套用。作文的寫作方法,無法死記硬背,全靠心領神會。這本《作文,不過如此》與眾不同之處,是請同齡人中的佼佼者現身說法,講述自己的作文經曆和經驗,並附有他們高考時的“狀元作文”作為“樣板”。這本書對於眾多的中學生來說,有一種貼近感、親切感,仿佛在傾聽大哥哥、大姐姐講述自己的實戰經驗,看得懂,用得上。

我在讀這本書的時候,倒過來讀,把別的內容撂在一邊,先讀文末那一篇篇“狀元作文”。我想看看這些“狀元作文”,究竟何等水平?我讀著讀著,一股清新自然而又富有青春氣息的輕風,吹開我的心扉:

陳藝偉那篇《記得在那個風車的國度》,廣征博引,卻又是信手拈來,看得出這位“狀元”腦海中的文學倉庫是何等豐富,此人確實不愧為“男生中的極品”;

“小女子”崔婧的《出發》,用媽媽在出發前對她囑咐作為貫穿線,反反複複比較著故鄉與他鄉,寫得真切感人,是一篇層次分明、文辭優美的散文;

董榮榮的《誠信取舍之間》,半文半白的議論文,人情練達,論證周全,仿佛出自清朝老秀才之手,難以置信乃“四眼俱樂部”高級會員、當今小小女生所作;

“川妹子”吳雪怡的《請相信陽光》,是一曲“雄壯而華美的樂章”,通篇洋溢著對於陽光的讚美和向往,充滿溫暖與光明之情,是一篇很不錯的抒情散文;

漳州姑娘張舒的《善良是一切好女孩的天性》,寫得很淳樸,作者作了諸多鋪墊、襯托之後,這才點出“善良是一切好女孩的天性”這一主題,回味無窮。

這五篇風格各異的“狀元作文”,名不虛傳,確實是頂尖之作。讀罷“狀元作文”,我回過頭來,讀作者簡介。我發現,五位“高考狀元”之中,四位是女生。這表明女生絕非“文弱”女子,寫作能力並不亞於男生。“女狀元”們的成功,必將大大鼓舞廣大女生寫好作文的信心。

我又發現,這五位“高考狀元”之中,除了兩位進入北京大學法學院之外,另三位分別進入水利、醫學、自動化專業。這表明文學並非文科生的專利。理工科學生同樣要有一枝生花之筆,做到“文理兼優”。中學生千萬不要因為自己準備報考理工科而放棄了文學追求。作文,實際上就是文字表達能力的體現,這是從事任何工作都需要的基本功。高考作文,無非是對考生的書麵表達能力進行測試。

讀完作品、作者簡介之後,我這才細細閱讀“高考狀元”們的“作文秘笈”。他們正是從作文實踐中悟明作文寫作的秘密,這才輕輕鬆鬆、瀟瀟灑灑地說:“作文,不過如此”!

在這本書裏,“高考狀元”們洋洋灑灑寫下各自的作文心得。我用“五多”來概括他們的作文經驗。

“高考狀元”們的作文心得之一是多讀。

五位“高考狀元”無一例外都談到了閱讀的重要性。其中董榮榮的這段話,說得很到位:

書到用時方恨少。很慶幸自己從小就有讀書的習慣。伴著那些四月裏的榆錢香,踏著那些十月裏來更護花的落葉,還有臘月裏吱吱響的積雪,這個習慣伴著我一路走過來。人物傳記、民間故事傳說、小說、散文、雜文、名言警句、歌詞……隻要是美文,來者不拒。若是碰上讓自己心動的文章、句子、詞語,每每愛不釋手,細細玩味中,倒也頗有點古代名雅賢士如品佳釀般享受其中,正所謂“文不醉人,而人已自醉”。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多讀書的好處不僅在於寫作時我能夠適時適地旁征博引,更在於從這些書和文章中學習筆法、結構、明理、寓意。

吳雪怡的作文心得與董榮榮異曲同音:

最重要的積累當然還是閱讀。讀得雜,讀得多,甚至有時讀書不求甚解都是值得提倡的(畢竟適不適合自己要試過才知道嘛)。關鍵在於,你是否是主動的閱讀,以你自己的方式去接觸它,你的理解或許是片麵的,或許是不深刻的,沒關係,但一定要是自己的,因為隻有這樣的閱讀才是真正有效的。

“高考狀元”們的作文心得之二是多看。

看,也就是觀察。寫好作文,必須善於觀察。崔婧引用雕塑家羅丹的名言:“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張舒也有同樣的體會:“生活的特別之處,需要我們敏銳捕捉。”不斷地觀察生活,練就一雙“發現美的眼睛”,才能夠“敏銳”地從生活中“捕捉”美。隻有這樣,才能從生活中積累作文的素材,使作文富有生活氣息,充實而生動。

“高考狀元”們的作文心得之三是多寫。

隻有不斷寫作,才能寫好作文。多寫,熟能生巧,這“巧”也就是“竅”——竅門。崔婧很生動地講述了自己多寫——不斷練筆的曆程:

高中三年,語文老師的作業在我們班同學記憶裏似乎隻有一種——周記。題材、體裁、字數不限的周記往往成為我們滿腹牢騷的傾訴對象,而老師在每周五的課上也總是會把“牢騷”得最有水平的文章念給全班同學共享,那是歡笑最多的課堂。後來,哪怕在高中最緊張的高考複習階段,我還一直堅持寫一些體會和感悟。此時,寫東西已從我小學一年級的流水賬、中學時期的硬性指標升級成為了我生活的一部分,就像吃飯、睡覺一樣自然。直到在緊張得令人窒息的高考考場上,我仍能揮灑自如,馳騁於文字之上,我才明白,在那麼多個日日夜夜的堅持中,我已不知不覺地學會了在枯燥的“三點一線”中尋找閃光點,在每一堂“聽故事”的課上,我已把別人的特長、優點悄悄吸取了。

“高考狀元”們的作文心得之四是多改。

好文章,是磨出來的,改出來的。反複修改,改出精品,改出佳作。崔婧說得好:

“文不厭改”,一蹴而成的好文章終究是少數,大多傳世佳作都是一字一句仔細斟酌,一遍遍改出來的。我平時寫文章的時候,刪減添加是平常之事,逐漸地自己駕馭文字的能力就提高了。

陳藝偉在反複修改語句中,悟出漢語的無限魅力:

漢字是世界上最美妙的文字,有時僅僅是倒錯一下詞句的語序,盡管表意並無多大差異,但情趣、意味則完全變了。詩歌中常借助倒錯獲得新奇妙語。“黃葉蟬吟晚”是詩,而“黃葉晚蟬吟”隻是文。“是你教會了我敲女孩兒的門/於是我便來敲你的夜晚……”是詩,改成“是你教會了我敲女孩兒的門/於是夜晚我便來敲你的”也是詩,不過是首爛詩而已。

“高考狀元”們的作文心得之中,最重要的是多思。

別出心裁的構思,是作文成功的關鍵。創新的構思,來自反複的思索。要寫好作文,必須多思。崔婧用“踏花歸去馬蹄香”這一故事,說明了新穎的構思帶來耳目一新的效應:

以北宋畫院的考題為例。這一次,題目是“踏花歸去馬蹄香”。這可難倒了很多人。因為香氣是無法用有形的筆墨表現出來的。但是,這也難不倒聰慧的畫師。其中有一幅優秀作品是這樣畫的:一匹馬在原野上飛馳,馬蹄後麵,一群蝴蝶正尾隨追逐。多麼含蓄的構思,使無影無形的香氣瞬間躍然紙上,引起觀者無窮的遐想。

有了別具一格的構思,才能寫出“人人眼中有,個個筆下無”的好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