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小葉永烈”(2 / 2)

這本書以中學生、大學生以及文學創作習作者為主要讀者。內容除了包括科普寫作之外,麵可以廣一點,兼及一般文學作品的寫作。

以上初步設想,不知當否?請多多賜教。

敬祝

編安!

葉永烈

2002年9月11日

這本書就這樣定了下來。由於我一直忙於別的寫作,“拖”了兩年,在完成《每一個孩子都能寫作》之後,一鼓作氣,終於完成了這本《寫給“小葉永烈”》。

我不想把《寫給“小葉永烈”》寫成寫作教科書。我結合自己的寫作體會寫,就顯得活潑,沒有教科書那樣的刻板麵孔。我在創作上什麼都想一試,所以各種各樣體裁的作品差不多都寫過。有了豐富的創作實踐經驗,寫作《寫給“小葉永烈”》時就感到輕鬆。

其實,這本《寫給“小葉永烈”》讀起來也輕鬆。我用對話體來寫,寫成“老葉”與“小葉”的對話,而“聊天的記錄”就成了這本《寫給“小葉永烈”》:

親愛的讀者,在這本書的開頭,先要向你交代一下這本書的由來……

說實在的,放在你麵前的,與其說是一本書,倒不如說是談話錄音的記錄稿。

事情是這樣的:離我家隻有一箭之遙,住著一位年輕人,也姓葉,我的本家,叫葉悄悄。據說,他出生於深夜,所以取名葉悄悄,諧音“夜悄悄”。他,正兒八經的大學理科畢業生,在正兒八經的科學研究所當助理研究員。他是我家的常客,隻消一聽樓梯上那節奏飛快的腳步聲,我就猜出準是他來了——我總叫他“小葉”。

小葉一來,海闊天空,跟我神聊起來。他興趣廣泛,消息靈通,思想活躍,對許多問題有自己獨特的見解。跟他聊天,可以說是“交換信息”,一點兒也不浪費時間。

一天,又聽見樓梯上響起熟悉的腳步聲。一開門,果真又是小葉來了。

這一回,他在沙發上坐下來,臉色顯得十分嚴肅。他正兒八經地對我說:“老葉,有一件事情想麻煩你,不知道你……”

小葉從來也沒有提出過“麻煩”我的事情。我趕緊請他說得具體些。

哦,原來是這麼回事:小葉是在電腦研究所工作。一家出版社的編輯來找他,希望他寫一本關於電腦的科普讀物……

我知道,小葉平時是他們研究所裏的“筆頭”,給報紙寫篇報道、給廣播電台寫條新聞時,總是落在他的頭上。於是,這回寫科普讀物,也找到他的頭上。

“我從來沒有寫過科普讀物呀!我寫的,盡是‘豆腐幹’那麼大的消息報道。這一回,真是趕鴨子上架!”小葉一邊說著,一邊用手抓了抓頭皮,“老葉,我想請你講一講,科普文章該怎麼寫?”

“哎唷,這下子,你要把我‘趕鴨子上架’啦!”我笑著說。

“你看,這麼辦行不行?”小葉用商量的口氣對我說,“我們就像平常聊天一樣,海闊天空,隨便說說,好不好?”

“隨便聊聊,這倒是可以的。”我答應了。

就這樣,我們約好,每個星期天的晚上,聊一陣子。

雖說是隨便聊聊,小葉每次都帶錄音機來。

“聊天,錄什麼?”我說。

“錄下來,回去再仔細聽聽。”他解釋道。

錄就錄吧。

沒想到,當我們關於科普寫作的聊天聊得差不多的時候,小葉忽然像變戲法似的,拿出一大疊打印稿。我一看,嗬,小葉居然把我們的談話錄音,全都整理成文字,輸入電腦,打印出來了。

真巧,不早不晚,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約我給有誌於科普創作的年輕人們寫一本書,社長陳紀寧先生連書名都取好了,叫做《寫給“小葉永烈”》。

我一向不大習慣寫講義式的東西。我看了一遍小葉整理出來的這份“聊天記錄”,覺得讀來倒有一種親切感。

我忽然來了“靈感”,這份“聊天記錄”,不就是現成的《寫給“小葉永烈”》的書稿嗎!

於是,我把這份“聊天記錄”加以整理,按照我們談話的內容,分為四篇。

不過,由於是對話,記錄稿中“葉悄悄說”、“葉永烈說”之類字樣太多了,我建議用“小葉”代替“葉悄悄說”,用“老葉”代替“葉永烈說”,顯得簡潔一些。

小葉一聽,連聲說好。在電腦中,通過“替換”程序,隻花了幾秒鍾,所有的“葉悄悄說”、“葉永烈說”全部替換為“小葉:”、“老葉:”了……

我還為這本《寫給“小葉永烈”》配了許多自己拍攝的照片,努力做到圖文並茂。

§§十二、麵對黑書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