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永檀在折子中舉出了禦史吳士功彈劾尚書史貽直一事被泄露的例子。吳士功是張廷玉的門生,很得張廷玉的賞識,張廷玉不知在乾隆麵前誇過多少次吳士功的才氣。吳士功彈劾史貽直一折還是上月的事,但就在吳士功上折後不久,朝中很快便傳遍了史貽直被彈劾的消息,當時乾隆並未在意,現在仲永檀重新提起倒引起了乾隆的重視。
乾隆注意到,史貽直與鄂爾泰關係相當好。就憑這一點,乾隆就必須慎重處理此事。仲永檀乃鄂爾泰得意門生,吳士功又是張廷玉得意門生,而吳士功彈劾的史貽直又和鄂爾泰相當交好,現在仲永檀又彈劾吳士功,很顯然,這是圍繞著張廷玉和鄂爾泰兩人展開的。從實質上講,這是張廷玉和鄂爾泰的一次較量,鄂黨想壓倒張黨。
乾隆最痛恨的就是拉幫結派,而由於張廷玉和鄂爾泰各久居要職,門生故吏自是特別的多,在利益的爭奪中,很自然地便形成了鄂爾泰和張廷玉對立的兩個集團。乾隆以前不知申斥過張廷玉和鄂爾泰多少次,要他們注意自己的行為,同時對於百官也不知申斥過多少次要他們別依附張廷玉和鄂爾泰,但利益的驅使使得他們將乾隆的話拋之腦後,鄂黨和張黨對立的局麵並未稍有改觀,乾隆也隻得周旋於兩黨之間,盡量平衡兩黨的關係以免造成一黨壓倒另一黨的局勢。
這一次顯然是有黨爭之嫌,首先仲永檀所彈之人大多與張廷玉交好,而仲永檀後來所彈吳士功泄密一案又是想為史貽直挽回麵子。乾隆是何等精明之人,他早已看出這一點,這也是他為什麼要派張廷玉和徐本參加七人辦案小組的原因,並非是如張廷玉所想是想開脫他們,乾隆決定在審了鄂善之後再了結此案。
鄂善敵不過七人辦案小組的詳細審理,終於承認了他曾收俞長庚賄銀一千兩。
乾隆失望了,他原本以為仲永檀是在誣陷鄂善,但不想事實果真如此。鄂善第一次還上奏揭發了許王猷,接著第二次便卷入了自己曾經上疏彈劾的俞氏案中,乾隆為鄂善而感到憤怒。這純粹是在欺君玩法。
乾隆自己本是極為重視用人的天子,他在任用每一個大臣時總是從多方麵考察,這也是他自己引以為自豪的事。乾隆從小受儒家思想影響極深,他對君臣關係看得極重,君信任臣,臣也要效忠君,這是乾隆對大臣的基本要求。但是,卻想不到鄂善這樣不效忠他。以前,他重用鄂善,是見他確實有才能、有忠心,但想不到鄂善一當要職後,便擯棄了他原來留在乾隆眼中的形象,這純粹是在欺君。
乾隆最不能忍受的便是為人所欺騙,他從小便在心中發誓,他要像他的聖祖爺爺一樣當一個英明的皇上。他佩服他的聖祖爺爺當政不幾年便清除了當時的權臣鼇拜,他佩服聖祖爺爺在世時將天下治理得一片太平,而他更佩服的是他聖祖爺爺的精明。由於他從小就得聖祖爺爺寵愛,所以他對其爺爺的精明體察得入木三分。他當政後,一方麵以其爺爺為榜樣要求自己,另一方麵也以聖祖爺爺時的君臣關係來要求自己與大臣的關係。
而這一次,乾隆感覺受到了莫大的侮辱,仿佛有人在他臉上扇了兩巴掌。鄂善不但蒙騙自己,而且還公然不將自己的話當作一回事兒,這對於乾隆來說是萬萬不能忍受的。所以,乾隆決定要嚴厲地懲治鄂善。
下定了決心要懲治鄂善,乾隆又不免一陣傷心,要對自己寵信的大臣下手,畢竟不是乾隆所想幹的。他在心裏默默地念道:鄂善啊!鄂善,你為什麼就非得將我逼上絕路呢?要是你不曾是我重用之臣,我也許還能放過你,但是你卻是我重用之臣。鄂善啊!鄂善,你就別怪我心狠了,說句心裏話,我實在是不想處置你,實在是你逼我這樣的啊!
乾隆流著眼淚下了一道諭旨:賜鄂善自盡。當時有許多大臣為鄂善求情,其中包括鄂爾泰。但乾隆卻一點也聽不進去,他對鄂爾泰說了這樣一段令人回味的話。“鄂善一人事小,朕用人顏麵所失則大。似鄂善這種人,若再不明彰國法,則人心風俗將何所抵製?”
鄂善自盡了,在他臨死前,他寫了一道奏折向乾隆表示謝恩,“奴才無顏見皇上聖麵,奴才也自知罪不可容,但奴才實在是感謝皇上對我的看重之恩。”當乾隆看到鄂善臨終前上的這一折子,心中又有些後悔,但事已至此也沒有挽回餘地了,他隻得下令好好厚葬鄂善,也算是他對自己曾經倚為心腹大臣的鄂善的一種補償吧!
仲永檀因其所劾鄂善收賄銀一案屬實,乾隆決定升遷仲永檀,將他由陝西道監察禦史升為左副都禦史,仲永檀於是一下由地方官員升遷為三品大員。
“仲永檀,今後你要勤於政事,恪於職守,不要辜負朕意。另外,朕望你莫太趨附鄂爾泰,那樣日久必受其害。”
這也算是乾隆對仲永檀的警告吧!不過,仲永檀也從中聽出了皇上對其恩師鄂爾泰的一些不滿來,不過,乾隆的這些話並未能使仲永檀驚醒,他還是熱衷於追隨鄂爾泰。
鄂善被處置,乾隆心裏很是悲戚,因為這畢竟是他頭一次這麼重地處理自己的重臣。他為此事而食不知味,為此事憂心忡忡,為此事愧疚,他決定出去走一走,解一解心中那股因失去鄂善的鬱悶。“對,為什麼不前往承德去行木蘭秋獮呢!”
但很快監察禦史叢洞就站出來反對,他上疏說:“皇上心中惦念武備,欲巡幸於承德,行圍於木蘭,實在是居安不忘為的表現。臣隻是擔心這樣侍從們會以狩獵作為樂趣,而朝中大臣由於皇上外出遠行,也可能漸漸地生出安逸懶惰的思想,臣以為這都是一些小事,更重要的是如今朝政經綱剛剛整肅,在皇上的嚴申下營務廢弛的情況也有所改變,所以,臣以為皇上應該暫時停止行圍,從而以頤養天和。”
乾隆看著叢洞的這份奏疏十分不高興,當即就命令張廷玉擬一份諭旨,以便重申自己行圍於木蘭的決心。
張廷玉是曆經三朝的老臣,當然知道行圍的重要性,所以他略微思考了一下,就迅速地代擬了一份諭旨,乾隆看了龍顏大悅,直誇張廷玉才思敏捷。
一切準備妥當之後,乾隆就帶著眾人開始了他登基以來的第一次巡幸承德與木蘭獵圍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