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傳捷報大封功臣 教皇儲精選良師(3 / 3)

乾隆怒氣衝天,大聲喝斥道:

“金從善,你明持古禮以博正人之名,實挾隱私以圖一己之利,名為國是,實為謀身,出口犯上,荒誕驚駕,該當何罪?來人,給我就地斬首。”

金從善正自得意,一聽此言,不覺嚇傻了,這邊侍衛拖他,他才開始明白過來,連聲叫罵乾隆是無道昏君,至死方休。

經此鬧劇,乾隆再也沒心思看沿途風景了,隻是催促眾人快走,想盡快地趕回京去。

九月底,乾隆趕回到了京城,中午到了宮中,稍事休息,用過晚膳,乾隆便踱到禦書房,同時命令軍機處將這幾個月一些積壓的各地奏折抱過來讓他看看。

乾隆坐下次序讀來,突然安徽學政朱筠的一道奏折引起了他的注意;這是一份關於搜集校錄書籍的四條建議的奏折,上麵這樣寫道:搜校書籍,要務有四,第一,舊本抄本,尤當急搜,現今漢唐兩朝遺書雖然稀少,但宋、遼、金、元時期所著的抄本所在多有,官府應當首先購取這類書籍,繕錄副本貯存,以使“著述有所原本。”第二,中秘書籍,當標舉現有者,以補其餘也。第三,著錄校讎,當並重也。每收入一書,均予以考訂,校其得失,撮舉大旨,敘於本書首卷,以便了解該書內容。第四,全麵之刻,圖譜之旁,在所必錄,除書籍外,要留心全麵碑刻上的文字以及圖譜一類著述,以補文獻資料之不足。

這份奏折內容詳盡,不由激起了乾隆皇帝要纂修群書的萬丈豪氣,他自幼便聽其師梁詩正講從古至今,大凡有所作為的皇帝,必造太平盛世,而太平盛世的一大表現便是要留巨著於後世。自宋代以來,著有一千卷之巨的《太平禦覽》、《冊府元龜》、《文苑英華》;還有五百卷的《太平廣記》;明代的《永樂大典》更是達二萬二千九百三十七卷;其祖康熙時修成《全唐詩》九百卷,雍正時又修《古今圖書集成》一萬卷。而今自己已在位四十多年,天下太平久矣,自己又常以文儒風雅自詡,怎能在修書上比他們差呢!所以早在三十八年時,他便想遍搜天下典籍,按經、史、子、集四部分類來纂修出一部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大型百科全書,當時他定名為《四庫全書》,後來,又下了搜尋典籍的詔令,可惜,當時因為沒有更詳細的搜索範圍與辦法,所以各地大臣也一直不以為然,又加上金川之戰,迫使乾隆不得不把這份想法暫且擱置了下來,如今朱筠這麼一提,乾隆真是覺得正中下懷,真想找朱筠來好好談談,卻苦於太遠,正尋思間,忽然想起,朱筠乃朱珪之兄,朱筠與朱珪當時是並重於世的才子,朱筠不在,找朱珪聊聊也行,再說,又可詢問一下十五阿哥的學習情況,於是便決定明天去上書房看看。

第二天一早,乾隆正要起駕去上書房,和珅卻早早地來了,他此次這麼早就獨自見駕主要是想彙報一下他主持的順天府會考情況,順便好給吳省蘭兄弟薦個官做做。

誰知乾隆一門心思不在這上麵,和珅剛說幾句,乾隆便說道:

“和珅,這些事且放一邊,你來得正好,隨朕一起去上書房看看吧!”

和珅起個清早,卻討個沒趣,隻好乖乖地跟著乾隆而去。

到了上書房,在其正房的左側有一個小小的院落,從拱形門進去,裏邊地方很小,隨便種著幾叢竹子、臘梅,掩映之下的是五間瓦房,雖有碧瓦朱梁、飛簷鬥拱,但卻沒有一處有彩繪,與宮中那麼多的房子相比,這兒真可以算得上“簡陋”了。這,便是清朝曆代皇子學習的地方,之所以陳設簡單,就是想讓皇子在這裏專心讀書,修身養性。

乾隆下了禦輦,從拱門裏慢慢踱進去。此時正是清晨,北京的秋天,天高雲淡,涼風習習,許多不知名的鳥兒在樹絲中自得其樂地鳴叫著,乾隆直往前走,這時,一陣琅琅的讀書聲便傳入他的耳中:

“子曰:與其奢也寧儉者何哉?原乎禮製之始,有樸素之質……”

聽著這聲音,乾隆臉上露出了滿意的笑容。見乾隆推門而入,十五阿哥永琰趕忙跪下磕頭請罪:

“孩兒不知父皇前來,有失遠迎,請父皇恕罪。”

“嗯,起來吧,”乾隆抬抬手,又問:

“你的師父呢?”

“臣朱珪在,不知聖上駕到,萬望恕臣失禮之罪。”朱珪原在隔壁看書,聽見這邊動靜,推門出來看時,才發現是乾隆來了,趕緊整好服裝,剛踏進門,就聽見乾隆問話,於是就跪在門邊應答。

“愛卿平身。”乾隆說道,一邊胡勝早把椅子搬了過來,乾隆坐下,問道:“愛卿,朕出巡之日,皇子學業如何?”

“回聖上,”朱珪躬了躬身說道:

“十五阿哥生知睿聖,好學敏求,誦讀則過目不忘,最近還寫出一本詩集,題目均為臣出。”

“嗯,朱愛卿不可嬌縱了他。”乾隆一邊說,一邊接過永琰遞過的書本,翻看了幾頁,又問:

“朱愛卿對其塗鴉之作作何看?”

“臣認為這幾十首詩,和體成備,義必正大,聲中黃宮,不為雕篆遷掣之音,洞燭於中而發之以誠,可謂佳作矣。”

“你真誇獎他了,朕以為此詩不過剛入音律之門,處處泥於規跡,缺少靈性,還望朱愛卿多多教他才是。”

朱珪見乾隆將永琰毛病說了個透徹,也自心驚,連連稱是。

乾隆過問了一遍永琰的學業,便將話鋒一轉,切入了正題。

“朱愛卿,朕此次前來,是有事要問,你可知汝兄朱筠所奏關於收搜書籍以編巨著之事?”

朱珪初一聽,不知乾隆用意何在,片刻之間又不容細想,因此便說道:

“臣略知一二。”

“唔,”乾隆沒有太注意朱珪的反應,兀自說道:

“此奏甚好,甚合朕意,朕三十八年曾宣告天下欲編修《四庫全書》,此奏正可用於遍尋天下遺籍,愛卿意下如何?”

朱珪一聽這話,方才放下心來,見乾隆果然是真心要去纂修書籍,也自暗地高興,因此趕緊答道:

“皇上聖明,修書乃不朽之功業,今若將《四庫全書》修成,真可堪世間奇跡,也乃翰墨佳話,至於搜羅書籍,朱筠確已說之盡矣,當前,關鍵在於實施。”

乾隆認真聽著,不停點頭稱是,又問:

“隻是朕擔心搜羅書籍,天下人肯予嗎?”

“皇上尋書,以舉國之時力來輯錄惠存,實是對書的莫大愛惜,隻要皇上能動之以情,肯定會有效果的。”朱珪認認真真地說道。

和珅在一旁聽著,此時突然靈機一動,插話道:

“皇上一方麵可詔告天下,說是借書,用後仍舊還舊主,有何不可?若但有頑固不可者,不妨殺一儆百;此外,趁此修書之時,皇上您也可著力查出違禁書籍,予以沒收,銷毀,豈不是一舉兩得?”

朱珪心裏暗自罵道:古籍典章,哪有借之道理!真是巧舌如簧,再說若趁此又來查什麼禁書,這豈不是將好事變壞事,又重蹈過去“文字獄”之覆轍嗎?豈不又要弄得人家破身亡,不知所措嗎?這和珅真是個王八蛋。心裏罵著,嘴上可不能那麼說,隻能緩緩講道:

“和大人前法尚可,後法不足為取,校點古籍,目的隻為纂修巨書,何苦又去平添枝葉,查什麼違禁之書?這樣一來,不怕堵塞了獻書之路嗎?”

和珅聽後,冷冷一笑,說道:

“朱大人真書生氣,查抄違禁反亂之書,何必明來,借獻書時,暗自查查,待日後處之有何不可?”

朱珪一聽這話,不由得身上起了一層雞皮疙瘩,不再吭聲了。

其實,兩個人的爭論,乾隆根本就沒放在心裏,倒是和珅的頭一句話,切中了乾隆的心理。要說查禁書,乾隆是一百個支持的,因為他清楚,清朝建立即使一百多年了,但在深厚的漢學文化影響下的漢族文人士族卻根深蒂固地把滿人作為異族,隻是驚懼於清朝政府的高壓統治,所以才沒發作。上次頒布諭令征書之說遲遲不見下麵有動靜,其實乾隆心裏明白,有一個重要原因,恐怕就是民間藏書多抗清、反清言論,藏書家和地方官害怕牽連自己,所以才使他們畏首畏尾,觀望不前;然而也正是這樣,乾隆才更加擔心,自己繼位這幾十年來,不知有多少知識分子或隱居著述,或招徒講學,把反清思想都寄托於書本之中,此患不除,必有大災,乾隆也正想趁此機會來對全國書籍做個徹底大清查,如此一舉兩得的事,何樂而不為呢?

乾隆這樣思索著,覺得和珅這主意的確非常好,但是在朱珪麵前,此時,他還不想露出此意,於是說道:

“唉,和珅,朕此次就是想廣搜書籍,不會去於書中尋摘瑕疵,罪及藏書之人,汝法實不可行。”

乾隆又說道:

“胡勝,這就記朕禦旨,交予軍機處抄錄發往各地巡撫、學政:從古右文之治,務訪遺編。目今內府藏書,已稱大備,但近世以來,著述豐繁,如元、明、諸賢,以及國朝儒學,研究六經,闡明性理,潛心正學,醇粹無疵者,當不乏人,雖業在名山,而未登天府。著直省督撫、學政、留心采訪,不拘刻本、抄本,隨時進呈,以廣石渠天祿之儲。”

胡勝剛要收筆,乾隆又說道:

“慢,將朕剛才所說的不於書中尋摘瑕疵,罪及藏書之人寫進去。”

說完,乾隆笑著扭頭問朱珪:

“朱愛卿,你看這樣寫如何?”

朱珪趕緊跪下說道:

“聖上英明,此舉實乃大清莫大幸事矣。”

乾隆又示意朱珪起來,說道:

“朕當初曾任劉統勳、於敏中及三位皇子為《四庫全書》總編修,可惜劉統勳已做古人,於敏中如今又臥病在床,朕隻有另覓高賢了,朱愛卿,你能推薦給朕幾個人選嗎?”

“朱筠即可。”朱珪不假思索地說。

“朱筠不是你家兄弟嗎?”乾隆詫異地問。

“聖人講舉賢不必避親。”朱珪應聲對道。

乾隆不覺笑道:

“說的好,說的好。”

朱畦見乾隆並沒有生氣的意思,又說道:

“此外河北人紀昀,陝西人陸錫熊以及陸費墀均可。”

“嗯,”乾隆頻頻點頭,興奮地說道:

“卿與朕的想法真是不謀而合,那紀曉嵐剛從新疆回來不久,朕正想啟用於他,編修此書,真是非他莫屬了。”

回到書房,乾隆斥退眾人,對和珅說道:

“愛卿剛才所講,朕實覺有理,朕過幾天專任命你去做《四庫全書》總編,以便查禁禁書,督促眾臣。”

和珅聽罷,誌得意滿,向乾隆再三謝恩,方才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