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年才子拜師終成畫壇泰鬥

明代時的蘇州,繁華熱鬧,文人騷客都雲集於此。在蘇州閶門桌橋頭有一家酒店叫“唐記酒家”。

酒店的主人唐廣德是唐伯虎的父親。一天,門外來了客人。一位是有名望的畫家沈周,35歲左右;一位是17歲左右的祝枝山;還有一位叫文征明,和唐伯虎年齡相仿,大約18歲,是沈周的徒弟。唐廣德急忙熱情地迎了上去:“沈先生,快請進!枝山,征明,來來來,這邊請!”“唐老板快上好酒好菜,待會兒我要告訴你一件好事!”祝枝山說。“好!你說你今天要吃幾樣菜?”唐廣德笑著問。

“我這天上飛的,地上走的,水裏遊的,土裏長的,要什麼有什麼!”

祝枝山搖頭晃腦地吟出了兩句詩:“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唐伯虎在一旁聽出了門道,大叫:“媽媽,燒一盤野雞,再燒一盤鱖魚!”

祝枝山繼續吟道:“鳳尾香羅……”祝枝山還未吟完,唐伯虎又高叫:“雞翅一盤!”

祝枝山又吟:“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唐伯虎高叫:“茴香豆一盤!”

祝枝山繼續吟誦:“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

這下可難倒了唐伯虎,他眼睛瞪得大大的,認真思索,卻叫不出名堂了。

“伯虎,報菜呀!”祝枝山在旁邊催促道。“這月落烏啼?”唐伯虎小聲念著。“這月,圓形的烏,禽類呀!”祝枝山在一旁指點。唐伯虎猛省:“來一碗板栗燒雞!”

唐伯虎又叫道:“還有蝦米燉豆腐!”眾人聽了紛紛點頭,齊聲誇獎唐伯虎。在眾人進過餐後,祝枝山站起來走到唐廣德身邊說:

“唐老板,我今天特地給你兒子伯虎做媒來的。”“咳!孩子這麼小,做什麼媒呀!”唐廣德推辭道。祝枝山接著說:“再聰明的孩子沒有高人指點也不行啊!”

唐廣德一下子醒悟過來,忙叫道:“伯虎,還不快快磕頭拜師!你不是早就想拜畫壇泰鬥沈先生為師嗎?沈先生答應了。”唐伯虎高興得不知說什麼好,連忙跪拜。此後,唐伯虎便跟著沈周刻苦學畫,終於成為明代著名的畫家。

才情高遠的天文學家

張衡出生在一個很有名望的詩書世家,祖父張堪學識淵博、品德高尚,在任漁陽太守時,抗擊匈奴,發展生產,深受老百姓的擁護。祖父為官清廉,兩袖清風,在去世後,並沒有給家中留下多少錢財。張衡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家境比較貧寒。

幼小的張衡最喜歡聽祖母講故事。夏日的夜晚,天空澄澈,月光如水,祖孫倆坐在院子裏,祖母給他講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的故事。有時他會突然問祖母,為什麼晚上會有月亮?白天月亮哪去了?晚上太陽又躲在哪裏?祖母笑著搖搖頭,她也無法解釋。

祖父留下了許多書籍。幾年時間張衡就把家中藏書全部讀完,很早就能寫一手好辭賦,在當地也算是飽學之士了。可是,張衡書讀得越多,越覺得自己不懂的知識太多了。在他15歲時,告別祖母,開始了遊學生活。張衡先去了漢朝故都長安,長安是當時最富庶繁華的地區,也是文化學術中心。張衡在長安一帶走了許多地方,遊覽了名山大川,考察了曆史古跡,了解了當地的民情風俗,甚至還調查過市井製度和商業交通的情況。

一年多的時間,讓他大開眼界,學到了許多書本上沒有的知識。

到了洛陽以後,他沒有進太學,而是到處求師訪友,虛心向他們求教。當時許多學者在學術上各有主張,張衡堅持獨立思考,並不盲從任何一家學說。

後來,張衡當了朝廷的太史令。對於宇宙的構造,當時有一種蓋天說,說天是一個大圓蓋,地是一個方棋盤,日月星辰都附在圓蓋上。在前人的基礎上,張衡發展了渾天學說,主張天是圓的,宇宙是無限的,月光是反射的太陽光。他的理論在當時是世界上最先進的。

他在科學上之所以能夠獲得那樣大的成就,是因為他既有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又有敢想敢做的首創精神。他在天文曆算和機械學上的巨大成就、他製造的地動儀和渾天儀,在世界科學史上放射著不朽的光芒。

博學多才的雜家蒲鬆齡

蒲鬆齡出生在一個世代書香的家庭,到了父親那一輩,家境逐漸衰落,作為讀書人的父親,不得不靠做些生意為生。

蒲鬆齡從小跟著父親讀書,他天生聰慧,讀書過目不忘,做詩出口成章。父親非常喜愛他,街坊四鄰都知道他小小年紀但很有學問。

有一次,一個大財主過生日,請來了許多當地名流和文人雅士,知道蒲鬆齡學識淵博,就請他作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