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過三巡,縣令的書吏站了起來,舉杯說:“美酒佳肴,豈能沒有詩助興呢?我建議,每人做一首詩,嗯,先從帶三點水的字起頭。做上來,就喝酒;做不上來,就罰喝水三大碗。”

自恃文學功底深厚的書吏,挑釁地看了看年少的蒲鬆齡,捋了捋胡須吟道:“有水也念清,無水也念青,去掉清邊水,加心變為情,不看僧麵看佛麵,不為魚情為水情。”

大家齊聲叫好,書吏朝著蒲鬆齡一擺手,說:“該你了,請吧。”

蒲鬆齡知道書吏是衝著他來的,略一沉吟,昂首道:“有水也念溪,無水也念奚,去掉溪邊水,加鳥便成雞(繁體雞字);得意狸貓勝似虎,落魄鳳凰不如雞。”

話音一落,眾人鴉雀無聲,其實大家平日裏對書吏的狐假虎威,早就心存不滿,隻是礙於情麵,都不說罷了,現在都聽出詩中的諷刺意味,他們暗中佩服蒲鬆齡的膽量。

書吏早已是麵紅耳赤,又不好發作,是他帶頭要做詩的,場麵一時陷入尷尬。

主人一見這場麵,非常著急,連忙說:“有水也是湘,無水也是相,去掉湘邊水,加雨變成霜;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嘿嘿,喝酒,喝酒。”

書吏幹笑幾聲,隨聲附和道:“嘿嘿,好詩,好詩,喝酒喝酒。”

大家心照不宣地又喝起酒來,書吏再也不敢小看蒲鬆齡了。

蒲鬆齡從小就特別愛聽故事,聽到一個有意思的故事就寫下來,後來竟到了如癡如醉的地步。

他擺了20多年的茶攤,從民間搜集了大量的故事,寫出了《聊齋誌異》,成為中國清代的“短篇小說之王”。

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

詹天佑家裏有兄妹7人,天佑居長。父親在天佑很小時就把他送到南海的一所私塾去讀書。但是詹天佑對“四書”沒有興趣,他最迷戀的是機器。他的口袋裏總是裝得鼓鼓的,什麼螺絲呀,鐵釘呀,發條呀,都是他的“寶貝”。

聰明的小天佑,在街上看到洋人帶著新奇古怪的東西,總要觀察個究竟,如果可能的話,他一定要把這個東西是怎麼做的弄清楚。一次母親發現詹天佑的口袋破了兩個洞。一摸,裏邊是一個個尖硬的零件,氣得她把這些雜七雜八的東西都扔到了院子裏,小天佑傷心極了。父親把事情的原委弄清後,開導了妻子,支持天佑的誌趣,親手幫助兒子撿回了“寶貝”,一件件地放到木盒裏。從此詹天佑擺弄機器的遊戲在家中取得合法地位。

11歲的詹天佑讀完了私塾,下一步該怎麼走呢?父親為最喜愛的長子思考出路。他希望天佑繼續讀書或學習技藝,可家境卻比較拮據。此時,清朝正在選送幼童出洋學習,朋友勸父母送子赴美,走洋翰林的路子。為了兒子的前程,父母答應了。詹天佑作為第一批留美官方學生乘船赴美,開始了為期10年的留學生活。

1881年返回祖國時,20歲的詹天佑意氣風發,他向清朝當權者再三陳述,中國的鐵路要由中國人來修,可慈禧卻說:“中國修鐵路非洋人不可!”外國人聲稱修建北京至張家口的京張鐵路需要40年,詹天佑根據當時的國力技術,提出由中國人自己修築京張鐵路,隻需6年就能完成。雖遭到清朝官員的圍攻,可他決不退縮,據理力爭,終於獲得主持修築京張鐵路的權力。

從1905年開始,他帶領工程技術人員,自己勘測設計,終於找到一條理想的線路。在沒有開山抽水機器設備的情況下,他利用“豎井施工法”開挖隧道,縮短了工期。最後僅用4年時間,就完成了鐵路修建任務。京張鐵路的建成標誌著我國近代工程建設的開端。詹天佑也被稱為“中國工程之父”和“中國鐵路之父”。

少年大誌的郭沫若

郭沫若小時候家境優裕,在私塾讀書時,他聰明又頑皮,活潑好動。天天背書的日子,對他來說太無聊了。有一天,他和小夥伴們悄悄溜出私塾,一起到寺院裏偷桃子吃,吃完就跑掉了。

第二天,寺院裏的和尚氣衝衝地找到先生,向他告狀。先生很惱火,就問孩子們:“你們誰偷吃了桃子?”孩子們一個個低著頭,誰也不吭聲。“你們是不是認為自己學習不錯,可以出去玩了?那好,我出一個對子,誰要是對出下聯就免罰;要是對不出,我就不客氣了。”

同學們傳看著老師寫的條子,一個個手托著腦袋冥思苦想。條子上寫著:“昨日偷桃鑽狗洞,不知是誰?”郭沫若想了一會兒,站起來對道:“他年攀桂步蟾宮,必定有我。”

古人把步蟾宮比喻為考中了狀元,形容大有作為。他想對老師說,昨日偷桃吃的人有我,但將來能有所作為的人也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