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之王卓別林

1977年12月25日淩晨4時,世界著名的幽默大師查理·卓別林,在瑞士洛桑附近的韋威逝世,終年88歲。

卓別林一生為電影藝術作出了巨大貢獻。提起卓別林的名字,許多人就會想起一個身穿肥大褲子、腳蹬大頭皮鞋、頭戴破爛禮帽、留著硬毛刷胡子的流浪漢形象。在無聲電影時代,卓別林已是馳名世界的喜劇演員。他多才多藝,精通啞劇、舞蹈、音樂等多種藝術。他的影片大部分由他自己編導、自己主演、自己配樂。他既擅長表演粗放的滑稽,又善於表演微妙的諷刺。

1889年,卓別林出生在英國倫敦的一個貧民區裏,他的父母是音樂廳的演員。由於父親早亡,母親精神失常,他被迫流浪街頭。他住過孤兒院,當過馬夫、小販。14歲那年,卓別林加入流動劇團,跑遍了英國各個角落。

19歲時,他當上了一個著名劇團的演員,並隨團到歐洲其他地方和美國等地演出。1913年他到了美國,開始從事電影事業,並於1914年在影片《威尼斯賽車記》中創造了一個悲劇小人物“夏爾洛”,從此,這個有特別裝束的流浪漢形象風行世界70年,經久不衰。

卓別林給電影觀眾帶來了無休止的笑聲,甚至可以使人笑出眼淚來。然而,人們卻無法說明那是歡樂的眼淚還是辛酸的眼淚,別人隻可以讓觀眾發笑,卓別林卻可以讓觀眾笑完以後深思,這是同時代的任何喜劇演員不能做到的。1936年,他主演的無聲片《摩登時代》就是這樣一部有著巨大諷刺力量的影片,影片揭露了資本主義的工業化把人都弄成了瘋子。資本家為了獲取更多的利潤,連工人吃飯都要靠傳送帶和“吃飯機”。

1939年,卓別林秘密拍攝了他的第一部有聲片《大獨裁者》,揭露和抗議法西斯對全人類的迫害,博得了全世界反法西斯人民的熱烈歡呼,成為風行世界的一部優秀作品。

卓別林一生主演過80多部影片,他的一些代表作品,如《安樂狗》、《狗的生涯》、《尋子遇仙記》、《淘金記》、《城市之光》、《摩登時代》、《大獨裁者》等,總是寄同情於窮人,而嘲弄那些富人。他的作品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他的喜劇性的表演令人捧腹大笑,但是又使人笑後感到淚水的苦味,充滿了對受壓迫受欺淩的人們的同情。

卓別林在美國居住了近40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於他參加進步的文化活動而受到美國麥卡錫主義的迫害。

1952年他懷著滿腔憤恨,帶著妻子兒子離開美國回到英國。後來他長期定居在瑞士洛桑附近的韋威,直到逝世。

鑿壁偷光的少年

夜幕悄悄地籠罩在山東蒼山縣西北的一個小山村上。

很晚了,可是村西頭的一間大屋子裏,仍然燈火通明,人影穿梭,並不時地傳出喧嘩聲和笑鬧聲。原來,這是村裏的一個大戶人家在請客。主人又是一個講排場的人,所以,每天屋內必是高朋滿座,花天酒地,而且總要鬧到深夜。這不,今天主人請來了貴客,又是一番好折騰。

緊挨著這大屋子東頭的,是一間低矮的茅草屋,屋裏漆黑,伸手不見五指。

這裏住著一位窮困的少年。他白天給財主砍柴割草,到了晚上才能回家。今天因為活兒多,等忙完活兒再來時,天已經全黑了。他走到自己家門前,放下背篼,抖抖破爛衣服上的灰塵,用手推門。吱——,門開了,屋裏什麼也看不見了。“唉,又看不成書了!”

他摸索著走進屋,想從油壺裏找出哪怕是半點的燈油來。可是,油早在兩天前就用完了,哪裏還會有剩的呢?捏捏口袋,空空的,扁扁的,一文錢也沒有,就是有,他也舍不得去買,他還要吃飯呢。“唉,睡吧!”他想。可是,隔壁的劃拳聲不時地傳過來,吵得他心煩意亂,不能很好地入睡。沒辦法,他長歎了一聲,起身走出了茅屋。站在門外,他看見隔壁人家燈火通明,真是羨慕極了。

忽然,他發現隔壁人家的紙窗上有一個小孔,屋裏的燈光透過小孔,射在屋外的地上,形成了一個小亮斑。他靈機一動:“如果我在牆壁上鑿上一個小孔,那麼亮光不就可以射進我的屋子裏來了嗎?這樣,我就能看書了,還省不少錢呢!”想好了,他便這樣做了。

就著這束寶貴的光,他捧著書,貪婪地,一字一句地讀了起來,他沉迷於書裏的知識,忘記了白天的勞累和夜晚的倦怠……這位“鑿壁偷光”的少年,便是西漢著名的經濟學家匡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