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上課,伊雷娜生氣地問郎之萬伯伯,您為什麼向孩子們提了一個錯誤的問題,並詳細地描述了自己實驗的經過與結果。
郎之萬聽著,讚賞地笑了,然後說:“伊雷娜,聰明的孩子,我要告訴你,科學家說的話也不一定對,隻能相信事實,嚴謹的實驗是科學的最可靠的證人。”
伊雷娜從小在這種科學氣氛的熏陶下,把自己的命運與科學緊緊聯係在一起。14歲那年,她與母親一起參加了莊嚴的諾貝爾獎授獎大會,心中做起了一個夢,要像媽媽一樣,也要獲得一枚諾貝爾獎章。
熱愛自然的米利肯
米利肯從小就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還在牙牙學語時,他聽到河水衝擊懸崖的聲響就感到新奇。5歲時,他常和弟兄們到馬科凱塔河去遊泳、釣魚、戲耍。有一天,父親帶他們兄弟三人乘船順流而下,這時一些船員正在河口沙洲上測量河水的深度,這引起他極大的興趣,他好奇地注視著他們的一舉一動。又一次,一位伐木工飛速跳上木排,把一條躍出水麵的魚輕巧地逮住了,這情景也引起了他的深思。他想:幹什麼事都要有技巧,我應該鍛煉這種技巧。以後每逢父親把船停泊在岸邊時,他就在船頭和係船台之間跳來跳去。一次他縱身向前跳,由於船後退了,結果掉到河裏,若不是父親及時搶救,恐怕連命也丟了。
6歲時,他就想要做自由落體運動的實驗了。一次他和弟弟在門前走廊的地板上滾來滾去,竟從很高的柵欄空隙裏滾了下去,摔到地窖的台階上,幾分鍾後才恢複知覺。
8歲那年,他隨父母到了費城。當他聽到貝爾電話公司要舉辦展覽會時,就打定主意自己也做個“電話裝置”。一回到家,他立即動手做兩個紙筒,在底麵糊上紙,然後用紗線代替導線穿著,在一百米的距離內和鄰居的小孩們通話,玩得很起勁。
米利肯的家庭,由於孩子多,生活並不寬裕。他很小就跟著父親學種土豆、玉米、甜瓜和各種蔬菜,養成了勞動習慣。他還十分喜愛體育活動,除遊泳外還學打棒球、騎馬,練就了一副強健的體魄。
米利肯上學以後,有一種強烈的求知欲。在中學裏,不管什麼課程,他都認真對待,甚至連背誦常見引語這樣一些乏味的練習,也總是出色地完成。
米利肯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奧柏林學院預科以後,他最感興趣的是三角、解析幾何和希臘語。數學老師常稱讚他能解出很難的題目。二年級快結束時,希臘語教授佩克突然提出要米利肯教下一年預科的物理課。這對當時隻學了12周物理課的他來說的確是個難題。他有些猶豫,但希臘語教授鼓勵他說:“能學好我教的希臘語課的任何人,都可以教物理課。”米利肯見推辭不掉,就答應了,說:“那好吧!不過你要承擔一切後果,我盡力試試看。”於是他買了本物理書,花了整整一個暑假自學物理。他認真鑽研書中每一個概念、每一個問題,邊學邊教。這不僅使他對物理學打下了牢固根基,而且使他愛上了物理這門學科。
米利肯在科學上的貢獻是極大的。他一生撰寫了12本科學著作,發表了大量的科學論文。他認為:人的能力雖不同,但隻要選定方向,堅持到底,把個人的精力全部投入工作,就一定會在科學事業上做出一番成就。
現代熱力學的奠基人
普裏戈金出生於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父親是一位化學工程師,母親朱麗葉曾就讀於莫斯科音樂學院,為了使孩子們不被外界環境影響,有一個平安愉快的童年,她決定教育孩子學習音樂。
1929年普裏戈金一家人來到了比利時的布魯塞爾。雖然比利時是一個非常小的國家,但生活環境比德國安逸多了。12歲的普裏戈金進了當地的公立雅典中學,很快就與同學們打成了一片。長期的中學生活使普裏戈金開闊了眼界,興趣愛好也更為廣泛,已不再局限於鋼琴,他同時愛上了考古學、文學和哲學。他廣博的知識使他受到了同學和老師的喜愛,為了能使自己掌握更多的知識,普裏戈金常常在圖書館看書。
一天下午,普裏戈金上完課後就徑直向圖書館走去。他看到了一本關於研究人體大腦化學組成的專著,他想:大腦是一種多麼神奇的物質,所有的心理活動和行為活動都是由它控製的,大腦的組成物質與人體其他部分有哪些重大不同呢?好奇的普裏戈金從書架上取出了這本書。“我得回去仔細研究研究,看看大腦物質到底有什麼奇妙之處。”普裏戈金一邊自言自語一邊走出了圖書館。當大多數人已進入了甜蜜的夢鄉時,普裏戈金仍坐在他的書桌前,對著那本關於大腦化學物質研究的專著沉迷不已,他從未想到在化學這個領域會有如此多神秘而有趣的事,他懂得,世上所有一切都是由最簡單的元素構成。人類若沒有了物質的基礎,根本就不會有思想,更不用說文學、哲學等藝術的存在。麵對物質的研究,化學則是從最根本的原子結構等方麵徹底地進行分析,這些思想活動對普裏戈金觸動十分的大,他決定開始對化學深入認識。看完了關於大腦化學組成的專著,普裏戈金又從圖書館中借了許多關於化學的書籍。在學習中,他了解到木炭是黑漆漆的,鑽石是透明發亮的,它們最基本的元素竟是相同的,是因為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而造成了如此大的區別,這一類的神奇物質在化學世界中可以找到許多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