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8月,丁肇中在母親陪伴下,以身上僅有的100美元登上了飛往美國的客機。1959年從密歇根大學畢業時,他連續獲得了物理學和數學兩門學科的學士學位。連續取得雙科學位,這是大學生中少有的。

歲作曲的音樂大師

在音樂的國度奧地利,人們對音樂有著特殊的領悟,舉世聞名的音樂家莫紮特就出生在這個音樂之國。他的故鄉在薩爾茨堡,父親利奧波德是奧地利薩爾茨堡的宮廷樂師。

一天下午,父親利奧波德早早就回到家裏,一同來的還有好友沙赫特納,他是利奧波德的孩子們崇拜的對象,因為他的小號吹得棒極了。

女兒南內爾首先看見了他們,她像一隻輕盈的小蝴蝶從樓上飛了下來。“沃爾費爾呢?”沙赫特納抱起南內爾問道,每次他來,都是那個圓乎乎的沃爾費爾第一個跑出來的。

此刻,沃爾費爾正在樓上與五線譜紙、鵝毛筆和墨水打交道。當他們走上樓來時,看見他臉上、身上都沾著墨水,正用一隻胖乎乎的小手在擦濺到他“作品”上的墨跡。

利奧波德看見兒子這副像作曲家的小大人模樣,覺得很好笑,但他裝得很嚴肅地問:“你在寫曲子嗎?兒子!”

“寫一首鋼琴協奏曲,馬上就要寫完了。”兒子認真地回答。

“好的,讓我看看我的小作曲家沃爾費爾的大作。”利奧波德顯然是覺得兒子在胡鬧,但為了鼓勵兒子的創作興趣,仍然擺出一副很認真的樣子“審讀”這張曲譜。

忽然,利奧波德的眼睛睜大了,眼淚盈滿了眼眶。他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的這張所謂的鋼琴協奏曲是4歲的沃爾費爾寫的。雖然沒有什麼主題,也談不上什麼結構,但它的幾個細節,卻寫得非常出色,難度也相當高,幾乎沒有人能彈奏它。

站在一旁的沙赫特納看到利奧波德激動的樣子,便將曲譜拿過來觀看。然而,沙赫特納比利奧波德更加激動,當他看完這張曲譜時,竟然已是淚流滿麵了。他一把抱住沃爾費爾大聲喊道:“這難道是你寫的嗎?這真是奇跡!”

利奧波德雖然沉默著,但他的內心卻猶如大海的波濤一樣凶湧起伏。這作品確是沃爾費爾寫的,這是不容置疑的。

此時,利奧波德回想起沃爾費爾3歲時開始學鋼琴的情景:隻要姐姐南內爾一練琴,他就會鬆開手中的玩具,向鋼琴跑過去。姐姐練完琴出去玩,他就會在鋼琴邊試著用小手學著彈,當找到了一個和音時,他會高興地笑個不停;若是彈出一個不和諧音,他就會失望地大哭。當利奧波德正式開始教他彈琴時,他學得比誰都快,別人一星期才能學會的,他隻需幾分鍾便能掌握。如果說,1年以前,利奧波德堅信自己的兒子會成為一個傑出的鋼琴家的話,那麼,現在他毫不懷疑他的兒子將成為偉大的作曲家。

沃爾費爾對音樂的執著使他長大後果然成為舉世聞名的音樂家,他就是音樂大師莫紮特。在人類音樂史上,600多首美妙的樂曲都出自他的筆下。

割席拒友

管寧是三國時候的人。他十六歲那年,父親去世了,家裏的日子過得很艱難。他的親戚們都很關心他,有的送來了衣服,有的送來了糧食,他都堅決不收,表示要完全靠自己的勞動養活自己。他為了實現自己的這一意願,決心到外地去尋師訪友,學習知識和本領。

管寧在外地一邊替人幹活,一邊尋找老師。他在外地轉悠了好久,終於找到了一位好老師。

管寧見這位老師的學生很多,就留下來不走了。同學們都和管寧很好,見他遠道而來,都很關心他。

其中有個名叫華歆的同學與他特別好。兩人情同手足,難分你我。學習的時候,他倆坐在一張席子上讀書;休息的時候,他倆一起翻地種菜,挑水施肥。

有一次,管寧和華歆在後院鋤地,忽然從地裏刨出一塊黃澄澄的金子來。管寧見了,就當沒有看見,依然埋頭鋤地。華歆看見了黃金,兩眼睜得挺大,臉上露出驚喜的神色,馬上把那塊黃金拾起來,擦去泥痕,往自己的懷裏揣。可是,他看見管寧還在專心鋤地,感到不好意思,隻得把已經揣進懷裏的黃金掏出來,丟到地邊去,仍然跟著管寧一起鋤地。又有一次,管寧和華歆正並排坐在一張席子上讀書。忽然,門外響起了一陣鑼聲,原來有一個大官經過。

華歆一聽見鑼聲,就東張西望,心神不定了。又過了一會兒,他終於經不起誘惑,丟下書,跑出去看熱鬧了。

那個大官坐著一頂八個轎夫抬的大轎,帶著一隊威風凜凜的儀仗隊。華歆看得眼都紅了,直到看不見大轎了,才回來。他看著管寧,依然在席子上用心讀書,他覺得不可理解,於是大聲說道:“剛才那位大官乘坐八人大轎,前呼後擁,威風凜凜,真有氣派……”他見同學們隻顧讀書,對他的話沒有興趣,於是提高嗓門,重講一遍那個大官的排場,然後無限羨慕地說:“將來我要是做了官,也一定要坐這樣的八人大轎,儀仗隊的人數還要多一些,比他更加威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