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寧聽了華歆的話,望著他洋洋得意的樣子,立刻拿起一把小刀,把他們倆坐的席子割成兩半,然後對華歆說:“原來你讀書為的是做官發財,沒有一點兒為國為民的思想。現在我才知道你我誌向不同,成不了好朋友。以後咱倆不必坐在一張席子上了,各人讀各人的書吧!”

幼年機智的神醫

華佗的祖上本是望族,到了父輩這一代,家境已經衰敗。

華佗7歲時,父親去世了,母親沒有錢讓兒子繼續讀書,思來想去,還是覺得應該讓孩子學一門手藝,有了安身立命的本領,將來母子的生活也有著落。

父親生前有一個行醫的好朋友蔡大夫,在華佗的家鄉很有名氣。他不僅醫術精湛,而且醫德高尚,有時還免費給窮人治病。華佗的母親就請人帶著華佗去拜師。

見了蔡大夫,華佗立即施了個大禮:“弟子拜見老師。父親病逝,孩兒受母親之命,前來拜您為師,請收下徒兒。”蔡大夫見這孩子言談舉止規矩禮貌,就有點兒喜歡,況且是朋友的兒子。可是行醫人命關天,不能有半點閃失,需要反應敏捷、頭腦聰明。於是,他決定出題考考這個孩子。

出什麼題呢?蔡大夫環視四周。這時候,他的幾個徒弟正在院子裏采桑葉,桑樹底下的枝條已經采完了,隻剩高處的枝條。他們跳著腳也夠不著,想爬樹又爬不上去,幾個人在樹底下團團轉,無計可施。蔡大夫看到這情景,便對華佗說:“你能想個辦法,幫他們把高處枝條上的桑葉采下來嗎?”

小華佗想了一下,說:“我有辦法,您等一會兒。”他找來一根長繩子,係上一塊石頭,往上一拋,繩子越過枝條,使勁一拽,枝條被壓了下來。幾個人上去,很快就把桑葉采到了筐裏。

蔡大夫微笑地點點頭。這時他看見大門口有兩隻山羊正在鬥架,眼都鬥紅了,怎麼拉也拉不開,就對華佗說:“你能把這兩隻山羊拉開嗎?”

華佗看了看說:“這好辦。”說著,他跑到門外的草地上,采來兩把鮮嫩水靈的青草,放在兩隻羊的嘴邊。

這兩隻羊早就鬥餓了,見到鮮草,立刻低頭去吃,不再鬥架了。

蔡大夫看這個孩子如此聰穎機智,就說:“好孩子,我收下你了。”

從此華佗開始了他的醫學生涯。通過多年的醫療實踐,華佗發現一些民間的偏方可以治療常見病。比如用青苔煉膏,治療馬蜂螫後的腫痛;用紫蘇治療魚蟹中毒;用黃精治療身體虛弱。這些療法,既簡便易行,又收效奇快。

從小的信念

一天,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來到她的大臣尼古拉·培根的家裏。尼古拉帶領全家熱烈歡迎女王。很快,女王對這位大臣的小兒子弗朗西斯·培根產生好感,她把天真活潑的小培根拉到麵前,撫著他的小腦袋問:“你今年多大啦?”“尊敬的陛下,我比女皇幸福的朝代小兩歲。”小掊根回答機智巧妙。女王聽了,不由得眉開眼笑,連聲讚揚:“好孩子,你真聰明!真聰明!”並吩咐尼古拉常帶小培根到王宮裏去玩。

從這以後,小培根時常跟著父親出入宮廷。他聰明過人,懂事很多,那些出人意料的談吐深得大臣們特別是女王的喜歡。女王很喜歡和他談話,常常用一些問題考他,而他的回答既出人意料,又合情合理。因此,女皇稱他為“小掌璽大臣”。然而,小培根並不是為王權而生,他將擔負起開拓近代西方文明的使命。

在他12歲時,就被父親送進劍橋大學三一學院讀書,跟著院長輝特基夫特博士係統研究亞裏士多德的邏輯學和形而上學,以及聖·托馬斯的神學。當時,英國正在迅速發展生產力,朝著工業革命的目標奔跑。人們運用科學技術開采礦石,冶煉金屬,製造機器。小培根在未人學之前就感受到英國前進的步伐,閱讀了許多當代人的科學著作。可是,學校教給他的卻是如何用古代哲學家亞裏士多德的理論去證明神學“真理”的成立。對這死氣沉沉、毫無意義、甚至根本有害的學科,小培根極為反感。一次,教師給學生們布置了一道討論題:在一根針尖上同時可以容納幾個神跳舞?

同學們有的查《聖經》,搜集例證;有的翻古希臘的史書和神話傳說,找旁證資料;有的摘錄亞裏士多德的言論,尋求理論依據。

隻有小培根冷眼旁觀,他對這可笑的問題不屑一顧,捧著一本關於采礦和冶煉技術的《煙火書》,在一旁專心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