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時期畜牧業進一步發展,《西京雜記》中“放犬羊雞鴨於通塗,亦竟識其家”的描寫,為我們展現了一幅當時人畜興旺、和平安寧的社會景象。這個時期民間的畜牧業相當發達,有的一戶養馬二三百匹,牛羊上千頭。《史記·貨殖列傳》記載:“陸地牧馬二百蹄,牛蹄角千,千足羊,澤中千足彘……此其人皆與千戶侯等。”漢時出現了許多養羊能手,其中最突出的是卜式。他曾獨自入山牧羊十餘載,養羊達千餘隻,後來為天子牧羊。所養羊既肥且壯,繁殖率極高。他根據多年牧羊經驗寫成《卜式·養羊法》一書。此書已失傳,但後世一些農學家在著作中有引述,可見影響很大。
由於連年戰爭,魏晉南北朝時畜牧業受到了很大損害。但在北魏,畜牧業卻有較大發展。《魏書》卷一百一十《食貨誌》:“世祖平定統萬(今陝西橫山縣西),定秦隴,以河西水草善,乃以為牧地,畜產滋息,馬至二百餘萬匹,橐駝將半之,牛、羊則無數。”北朝的一首民歌《敕勒歌》描繪了當時畜牧業興旺發達的景象:“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東魏農學家賈思勰通過查閱資料、拜訪老農,並根據自己的牧羊經驗(他曾養過200多隻羊),寫成《齊民要術》一書,這是流傳下來的第一部農牧業科技專著,其中有《養羊篇》,介紹養羊方麵的內容。
“牛羊繁殖,沿路成群”,“邑落相望,牛羊被野”是史書對隋唐時期畜牧業情況的描述。這個時期,國家統一,人民安居樂業。不僅羊的數量大有增加,羊的品種也在增加。當時一些從外域引入的羊、作為貢品進獻的羊和固有的羊雜交,形成許多優良品種。如河西羊、河東羊、沙苑羊、蠻羊(土番羊)、康居大尾羊等。
我國的經濟中心在宋代已轉移到南方,形成了“南農北牧”的生產模式。北方尤其是少數民族地區畜牧業占首要地位。蘇頌在出使契丹時,描繪當時的情況是“羊以千萬為群,生息極繁。”不僅羊倌會放羊,詩人也知如何牧羊、養羊。陸遊曾作《牧羊歌》一首,其中寫到牧羊的方法。詩雲:“牧羊忌太早,太早羊輒傷,一羊病尚可,舉群無完羊。日高露蟎原草綠,羊散如雲滿山穀。牧童但蟎竹一枝,豈必雪詩知草牧。”由於戰爭和人口的流動,使內地的羊種結構逐漸發生變化。12世紀初,宋王朝南渡,黃河流域居民大量南遷,把原來生活在山東、河南、河北的羊帶到江南。隨著養羊業的發展,人們對肉、毛、羔皮、奶等不同畜產品需要的增加,人們開始注意培育羊種,提高羊的品質,又形成了一些地方的綿羊類群如吳羊(今湖羊)。
元、明、清時,不僅北方、中原地區養羊業很發達,西南地區養羊業也有了很大發展。《滇海虞衡誌》:“羊於滇中為盛,省城每日必到數百,四季無聞,時也有大尾羊,皆來自迤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