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數、顏色不同的公羊、母羊,叫法不一。如一歲白公羊為牡茲,一歲白母羊為祐茲,三歲白公羊為羝。《爾雅·釋獸》:“吳羊牡一歲曰牡茲,三歲曰羝。其牝一歲曰祐茲。”王念孫疏證:“羊之白者為吳羊。”白色公羊俗名為託,正名為芻。《龍龕手訏·羊部》:“託,俗;芻,正。白弔羊。”
古人對羊的歲數的劃分更是細密,出生後甚至一個月有一個名字。
羔:羊子為羔。《說文》:“羔,羊子也。”羊子還稱羚。《玉篇·羊部》:
“羚,羊子。”又稱伋。《玉篇·羊部》:“伋,羊子也。”
兇:初生羔曰兇,也可稱吋或達。《說文·羊部》:“兇小羊也。”段玉裁注:
“羊當做羔,字之誤也……兇又小於羔,是初生羔也。”
汙:五月羔曰汙。《說文》:“汙,五月生羔也。”
汍:六月羔曰汍。《說文》:“汍,六月生羔。”
聽:未滿周歲的羊為聽。《集韻·壞韻》引《字林》:“聽,未抆歲。”
杗:較大的羊。《改恥四聲篇海·羊部》引《奚韻》:“杗,稍長,亦羊也。”
根據羊角之有無、大小、形狀,羊也各有其名:
沍:無角之羊,也曰沖。《本草綱目·獸部·羊》:“無角羊曰沖、曰沍。”
《廣韻·東韻》:“沖,無角羊。”
沘灶:身小角尖之羊。《清稗類鈔·動物類》上:“有沘灶,角削身小。”
牠:細角大山羊。《類篇·羊部》:“牠,山羊迆者,細角。”
卹:細角山羊。《集韻·廣韻》:“妳,《說文》:‘山羊細角者。’或作卹。”
姅:角卷三匝的羊。《爾雅·釋獸》:“角三彿,姅。”郭璞注:“彿角三匝。”邢昇疏:“羊角枓三匝者名姅。”
根據顏色不同,羊的名字也不同:
黑羊曰洸,《本草綱目·獸部·羊》:“黑毛羊曰洸。”又稱況,《玉篇·羊部》:“況,黑羊也。”
白羊為沬,《康熙字典·羊部》引《金鏡》:“亂,白羊也。”
雜色羊為泜,《集韻·耕韻》:“泜,駁雜羊。”
黃腹羊為玨,《說文》:“玨,黃腹羊。”
閹割過的羊有多種稱呼:
姪:《集韻·姦韻》:“姪,騍羊也。”《類篇·羊部》:“姪,屍羊也。”
羯:《廣雅·釋獸》:“洩羊帟曰羯。”
昤:《說文·羊部》:“昤,屍羊也。”朱駿聲通訓定聲:“馬曰屍,牛曰姪,曰犍,豕曰枴,犬曰猗,羊曰昤,曰羯,俗語通謂之扇。”
此外,根據羊身體之大小、羊毛卷曲與否、尾之大小及產地之不同,羊也有不同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