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從四大貝勒說起。大貝勒代善,是努爾哈赤第一個大福金佟佳氏(名哈哈納劄青)之子,排行第二,二十三歲就與親兄褚英、叔叔舒爾哈齊統兵出征,以少勝眾,大敗烏拉,建立殊勳。此後多次率軍征戰,軍功累累,位列四大貝勒之首,並曾榮任了相當長時間的太子。天命五年九月雖被廢除,但仍係大貝勒,仍是僅次於汗父之下的權勢最大之人,具體處理軍政要務,身為正紅、鑲紅二旗旗主。而且,他還有其他貝勒沒有的優越條件,那就是他有幾個能征慣戰的兒子和親侄子。
代善有八子,天命末年長大成人能夠統兵轄民的,有嶽托、碩托、薩哈廉、瓦克達四人。這四位台吉,都是英勇善戰的猛將,很早就披掛甲胄,帶領士卒,衝鋒陷陣,屢敗敵兵,尤以嶽托、薩哈廉二人更為突出。嶽托是代善的長子,天命六年正月,年僅十三歲零九個月,便和二弟碩托參加了攻掠明奉集堡的戰爭,擊敗明兵,立了第一功。接著嶽托又領兵從征,攻下沈陽、遼陽,再建功勳。《武皇帝實錄》卷3;《滿文老檔?太祖》卷19;《清史列傳》卷3,“嶽托傳”。天命八年四月,以蒙古喀爾喀部紮魯特貝勒昂安劫殺使臣,嶽托奉命偕阿巴泰、德格類、齋桑古領兵往擊,斬殺昂安父子,盡獲其妻子部民牲畜。天命十一年四月,嶽托、碩托、薩哈廉隨父代善等諸貝勒,攻打蒙古喀爾喀五部,大敗敵兵,獲人畜五萬餘。《武皇帝實錄》卷4;《清史列傳》卷3,“嶽托傳”。嶽托、薩哈廉還能文能武,聰睿過人,善於從大局出發,考慮處理軍政大事。早在天命六年,嶽托就與汗祖父努爾哈赤、父親代善及莽古爾泰、皇太極、德格類、濟爾哈朗、阿濟格等叔父伯父一起,對天焚香,盟誓和好,不開殺戒,成為當時後金八大貴族之一。天命九年正月,後金與來歸的蒙古恩格德爾額駙盟誓,二月與科爾沁部奧巴貝勒等盟誓,嶽托、碩托、薩哈廉都是代表後金參與盟誓的“十固山執政貝勒”,可見這三位貝勒在後金國中政治地位之高。
代善的親侄子杜度,也是國中的要人。杜度之父褚英,是代善同母之兄,曾被汗父努爾哈赤立為嗣子,執掌軍政大權,後因與父爭權而被處死。按照後金政局習俗,父死之後,其子一般跟隨或依靠伯父叔父過活,實際上杜度弟兄也就是和代善聯在一起,唯其馬首是瞻。杜度勇猛善戰,早就領兵衝殺,轉戰四方,多建軍功。還在天命四年、五年(1619、1620),朝鮮李民就了解到,杜度是八旗旗主之一。李民《建州見錄》。這是一股相當強大的勢力。總加起來,代善係統的人丁最多,執政貝勒最多,其他貝勒難於與他抗衡。因此,在天命十一年八月,八旗貝勒中,代善的勢力最大,最有可能爭取到汗位。
二貝勒阿敏,是鑲藍旗旗主,在建立後金過程中,軍功累累,起了很大作用。他的弟弟齋桑古、濟爾哈朗,也是統軍治政的“執政貝勒”。雖然阿敏是努爾哈赤之侄,照說是不能繼承汗位的,但此人素懷割地稱君的野心,不願甘為人下,在競爭汗位中,也是一個不能忽視的實力人物。
三貝勒莽古爾泰,是努爾哈赤第二個大福金富察氏之子,雖因生母被休,有所影響,但他是正藍旗旗主,同母弟德格類也是有權有勢的“執政貝勒”,而且此人生性魯莽,易生事端,也有爭當國君的願望。
四貝勒皇太極,智勇雙全,聰睿過人,善用權術,功勳卓著,主正白旗,在八旗貝勒、大臣中頗有威信,天命五年以後,深受汗父寵愛,嶽托、濟爾哈朗、齋桑古、德格類等貝勒,以及額爾德尼巴克什、烏爾古岱督堂等八旗高級官將,都是他的黨羽或好友,很有發展前途。
多爾袞與兄長阿濟格、幼弟多鐸,係此時後金國母大福金烏拉納喇氏阿巴亥所生的皇子,轄有汗父自領的正黃、鑲黃二旗,汗父還曾許諾再賜一旗,讓多爾袞也成為“全旗之主”,僅就此事而言,已非常清楚地表明了努爾哈赤對阿巴亥,對多爾袞三弟兄是何等的寵愛。一妻所生之子皆要賜予一旗,使他們都當上旗主貝勒,這是罕有的殊恩。第一個大福金佟佳氏哈哈納劄青,所生二子褚英、代善,固然都轄有足夠編立一旗的人丁,但褚英於八旗定製(1615)的前兩年獲罪監禁,隻有代善一人才是正式的旗主貝勒。第二個大福金富察氏滾代,雖與汗夫風雨同舟,共創金國,所生二子又已長大成人,率兵出征,軍功累累,但也隻有莽古爾泰一人領有正藍旗,德格類並沒有當上旗主,仍屈居小貝勒行列。多爾袞三弟兄,除阿濟格略有戰功外,多爾袞、多鐸皆未成人,都是小孩,既無軍功,又無政績,居然已經轄有兩旗,都被汗父封為“全旗之主”,這是空前的,也是絕後的特殊恩寵。既然汗父如此優遇,那麼在諸貝勒考慮新君人選時,豈不是應該充分尊重汗父的意願,對他們三弟兄予以優待,擇一為君!而且就以現領二旗來說,兩個旗,六十牛錄;已超過了二貝勒阿敏、三貝勒莽古爾泰和四貝勒皇太極,與大貝勒代善不相上下。加之母親貴為後金國母,又“有機變”,統一指揮,也是很有競爭力的,但弱點是年齡太小,阿濟格二十一歲,多爾袞十三歲零十個月,多鐸十二歲半,很難與久曆戎陣、飽經政治風霜的年長諸兄比高低。
至於努爾哈赤其他兒子,如阿巴泰、阿拜、塔拜、湯古岱、巴布海、賴慕布、費揚古等,皆係側福金,庶妃所生,不是旗主,沒有什麼勢力,進不了爭奪汗位的圈子。
總之,比較有條件有力量爭奪汗位的,是三個集團,一是代善係統,二是皇太極集團,三是多爾袞三兄弟,而以代善勢力最大最有希望。
在這矛盾錯綜複雜、形勢十分緊張、人心惶惶的時刻,大貝勒代善作出了人們想象不到的決定,宣布任立皇太極為新汗,一下子就把局勢穩定下來了。《清太宗實錄》卷一,對此事作了如下的記述:
“丙寅年八月十一日,太祖崩。有大貝勒二子姚托貝勒、查哈量貝勒相議,告其父大貝勒曰;‘國不可一日無君,此大事,宜早定。今皇太極貝勒才德冠世,深得人心,眾皆悅服,即可繼立大位。’大貝勒雲:‘吾亦思及於此,汝等之言,正合我意。’遂與二子姚托貝勒、查哈量貝勒計議巳定,書之於紙。次日,眾貝勒大臣聚於公殿,出其擁戴皇太極貝勒之議,以示阿敏貝勒、莽古兒泰貝勒及諸貝子阿布太,得格壘、跡兒哈朗、阿吉格、多裏洪、多躲、都都、芍托、和格等,皆喜曰:‘善。’議遂定,立皇太極貝勒即位。
皇太極貝勒辭曰:‘先汗無立我之命,況兄長俱在,豈敢僭越而獲罪於天。我若嗣位,倘上不能敬兄,下不能愛弟,國不能治,民不能安,賞罰不能明,善政不能行,其事誠難。’辭至再三。
眾貝勒貝子曰:‘國豈可無君,眾議已定,請勿固辭。’上堅不允從,自卯至申,不得已,然後從之。……奉為天聰汗,大赦,頒詔於國中,以明年為天聰元年。”
讀了上述記載,自然而然地會使人們產生了五個疑問:為什麼代善不繼位為汗?為什麼他要推立皇太極?為什麼阿敏、莽古爾泰等貝勒讚同此議?代善、阿敏、莽古爾泰貝勒等人與皇太極有什麼私下交易?此議對多爾袞三弟兄有何影響?
由於本書是多爾袞傳,不是清朝開國史,故將前四個問題總起來,作一簡要評述。代善心中很明白,他的勢力最強,他的威望最高,他的年齡最大,他是努爾哈赤第一個大福金所生的唯一皇子(兄長褚英已死),論嫡論長論勢力,他是最有條件最有可能接替父親,登基為汗的。他如繼位;其他貝勒不會群起反對,他可以不費什麼氣力,便能安穩地登上後金第二個國君的寶座。但是,他對幾個弟弟的性格、願望、才幹、勢力和當時的國情,也同樣十分清楚,知道這個新汗肩負擔子之重。阿敏素有野心,莽古爾泰桀驁不馴,皇太極胸懷大誌,阿濟格剛強好鬥,多爾袞、多鐸雖小,也不願甘為人下,何況還有汗父宣布確定的八和碩貝勒共治國政製,自己是沒有力量沒有辦法能將他們製服,使其如同汗父在世那樣聽從國主的管轄。而且,半年前兵敗於寧遠城下,士氣不振,先父晚年壓迫漢民、歧視漢官等等弊政,使得國內遼東漢民強烈反抗,大批逃亡,不斷起義。降金漢官多懷二心,田園荒蕪,百業凋敝,糧食奇缺,物價騰貴,出現了人食人的悲劇。周圍四麵皆敵,明遼東巡撫袁崇煥利用寧遠大捷,大修城池,趕造軍械,訓練士卒,欲圖乘機反攻,收複失地。蒙古察哈爾部林丹汗領明財帛,聯明反金。朝鮮久欲助明反擊,支持明平遼總兵官毛文龍,經常遣軍襲擊遼南州縣。這種內外交困的艱難重任,代善是擔當不起的。這一點,代善內心非常清楚,他的兩個得力助手嶽托和薩哈廉,心裏也十分明白。